“他夕無相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他夕無相類”全詩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中秋對月》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對月》是唐代詩人李頻所作的一首詩詞。詩人以中秋之夜對月為題材,表達了對秋夜的美麗景色的贊嘆和想象。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詩意是描繪了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氛圍。詩人認為在秋分之夜,月亮照耀之下,陰影的反光效果特別明亮。他將月亮的光輝比喻為生生不息之海,使人對這美景愈加欣喜。同時,他又徐徐觀看,感慨于這光景的深邃和虛無。在這樣的夜晚,似乎每一層空間都在洗滌著顏色,引發了人們種種奇怪的想象,卻又像是潛藏在月亮背后。他感覺到這里的夜晚與其他時刻不同,其他時候的夜晚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早晨的公雞的叫聲也沒有那么清晰。
整首詩詞通過寫景來表達詩人對中秋之夜的景色和氛圍的贊嘆,并通過夜晚的特殊感覺來突顯中秋之夜的獨特性。同時,詩人通過運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詩詞更具意境和哲理。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描繪了中秋之夜的神秘、美麗和與眾不同的特點,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這個節日的獨特情感。
“他夕無相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duì yuè
中秋對月
qiū fēn yī yè tíng, yīn pò zuì jīng yíng.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hǎo shì shēng cāng hǎi, xú kàn lì yǎo míng.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céng kōng yí xǐ sè, wàn guài xiǎng qián xíng.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tā xī wú xiāng lèi, chén jī bù kě tīng.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他夕無相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