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從此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多生從此性”全詩
多生從此性,久集得無身。
樹老風終夜,山寒雪見春。
不知諸祖后,傳印是何人。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題棲霞寺慶上人院》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棲霞寺慶上人院
居與鳥巢鄰,日將巢鳥親。
多生從此性,久集得無身。
樹老風終夜,山寒雪見春。
不知諸祖后,傳印是何人。
譯文:
住在與鳥巢相鄰,日復一日與巢中的鳥兒親近。
因多生之故,久聚而無需身體。
樹木老去風吹整夜,山上寒冷中雪見到春天。
不知道祖先們之后,這傳印之人是誰。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居住在棲霞寺慶上人院的情景。他住的地方與鳥巢相鄰,日復一日與鳥兒親近,展現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象。詩中提到"多生從此性,久集得無身",表達了多生輪回的思想,說明了只要多次聚集就能達到無需身體的境界。詩中還描繪了樹木老去的景象和山上春雪的顯現,以及作者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居住的環境和與鳥兒的親近關系。通過與自然的交流,作者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對過去祖先的思念之情。其中"多生從此性,久集得無身"表達了佛教中的輪回觀念,引發人們對生死與靈魂的思考。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生命和傳承的關注,以及他對過去的敬仰和對未來的疑惑。
“多生從此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qī xiá sì qìng shàng rén yuàn
題棲霞寺慶上人院
jū yǔ niǎo cháo lín, rì jiāng cháo niǎo qīn.
居與鳥巢鄰,日將巢鳥親。
duō shēng cóng cǐ xìng, jiǔ jí dé wú shēn.
多生從此性,久集得無身。
shù lǎo fēng zhōng yè, shān hán xuě jiàn chūn.
樹老風終夜,山寒雪見春。
bù zhī zhū zǔ hòu, chuán yìn shì hé rén.
不知諸祖后,傳印是何人。
“多生從此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