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洗國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方應洗國仇”全詩
走馬辭中禁,屯軍向渭州。
天心待破虜,陣面許封侯。
卻得河源水,方應洗國仇。
分類:
作者簡介(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贈李將軍》李頻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李將軍
吾宗偏好武,漢代將家流。
走馬辭中禁,屯軍向渭州。
天心待破虜,陣面許封侯。
卻得河源水,方應洗國仇。
詩詞的中文譯文:
贈送給李將軍
我們家族偏好武勇,像漢朝的將門傳人一樣。
離開京都,馳馬而往到渭州屯軍,
天意是希望你能打破敵人,為國家而立功,
在戰場上獲得封侯的榮譽。
只要能夠得到源自河水的力量,
就能洗刷國家的污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李頻所作。詩歌表達了對李將軍的敬佩和祝愿。詩人稱李將軍為“我族”,顯示了將軍是自己的親人或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他們家族特別偏好武勇,而李將軍又像漢代的將門傳人一樣英勇。詩人對將軍的贊頌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對武將的崇拜和贊美。
詩中提到將軍要離開京都,前往渭州屯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顯示了將軍的能力和責任。詩人祝愿將軍能夠打破敵人,獲得戰功,最終被封為侯爵。這是將軍在軍事上的追求和奮斗目標。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將軍的信任和期望。他希望將軍能夠得到河源水的力量,用來洗刷國家的污辱。這里的“國仇”指的是對國家的侵略和侮辱,而將軍的戰功將是洗刷國家污辱的方式。
整首詩意味深長,表達了對將軍的敬佩和對國家的忠誠。通過贊頌將軍的英勇和期望他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強盛和繁榮的期望,以及對將軍在實現這一目標上的信任和期待。
“方應洗國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lǐ jiāng jūn
贈李將軍
wú zōng piān hǎo wǔ, hàn dài jiāng jiā liú.
吾宗偏好武,漢代將家流。
zǒu mǎ cí zhōng jìn, tún jūn xiàng wèi zhōu.
走馬辭中禁,屯軍向渭州。
tiān xīn dài pò lǔ, zhèn miàn xǔ fēng hóu.
天心待破虜,陣面許封侯。
què dé hé yuán shuǐ, fāng yīng xǐ guó chóu.
卻得河源水,方應洗國仇。
“方應洗國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