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欲怨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蹉跎欲怨誰”全詩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幾時。
每逢芳草處,長返故園遲。
所以多為客,蹉跎欲怨誰。
分類:
作者簡介(于武陵)
于武陵,會昌時人。其詩題材上以寫景送別的為主,同時寄寓濃濃的鄉思友情;詩風如羌管蘆笛,悠揚沉郁。佳作很多,有《贈賣松人》、《早春山行》、《送酂縣董明府之任》、《洛陽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贈賣松人》一詩寫一賣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但結果事與愿違,“長安重桃李”(長安人只喜歡桃李,對傲雪凌霜的松樹一點興趣也沒有),由此詩人感嘆他是“徒染六街塵”,空忙了一場。此詩借事諷世,確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傳頗廣。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客中覽鏡》于武陵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客中覽鏡》是唐代詩人于武陵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客居異鄉的無奈和思鄉之情。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時能開啟這面鏡子,我就能看見自己的頭發如絲般潔白。白天像水一樣匆忙流逝,一年又能有幾個時光。每逢經過芳草地,我總是遲遲地回到故鄉。因此我常常成為客居他鄉的人,深感時光的虛度,不禁怨恨起來。
詩意:
《客中覽鏡》以描繪歲月的流轉和客居他鄉的無奈為主題。詩人在異鄉客居時,對于時間的流逝感到焦慮和迷茫。他期待著什么時候能夠回到故鄉,恢復過去熟悉的生活。詩人通過對鏡子的象征性描寫,表達了對自己蹉跎歲月的無奈和對時光流逝的痛惜。
賞析:
《客中覽鏡》雖然只有四句,但通過精練而有力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無奈。詩中的鏡子象征著詩人對自己身世的反思,他期待鏡子可以告訴他何時能回到故鄉。頭發如絲的描寫則是詩人對自己年紀的暗示,表現出時光的流逝和衰老的無奈。白日急于水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歲月匆忙流逝的情景。詩人經過芳草地時總是遲遲回到故鄉,這句描寫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留戀和思念。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經歷了很多的客居生活,對于時間的虛度深感遺憾和憤怒。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讓人讀來耐人尋味,激發了讀者對于故鄉和時光流轉的思考和感慨。
“蹉跎欲怨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è zhōng lǎn jìng
客中覽鏡
hé dāng kāi cǐ jìng, jí jiàn fā rú sī.
何當開此鏡,即見發如絲。
bái rì jí yú shuǐ, yī nián néng jǐ shí.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幾時。
měi féng fāng cǎo chù, zhǎng fǎn gù yuán chí.
每逢芳草處,長返故園遲。
suǒ yǐ duō wèi kè, cuō tuó yù yuàn shuí.
所以多為客,蹉跎欲怨誰。
“蹉跎欲怨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