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雁來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末雁來時”全詩
覺來益惆悵,不信長安遠。
人人但為農,我獨常逢旱。
惡命如漏卮,滴滴添不滿。
天末雁來時,一叫一腸斷。
分類:
作者簡介(邵謁)
邵謁 唐(約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秋夕》邵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夕,作者邵謁遠離故園萬里,只能在夢中寄托思鄉之情。他夢見親人都在眼前,但醒來后依然感到孤獨和失落,無法相信長安離他如此遙遠。
在大家都從事農業的時候,只有他常遭遇干旱的困擾,這讓他感到命運不公。他把自己的命運比喻為漏卮(一種盛水的容器),注定滴水添不滿。
秋天快要結束的時候,他聽到飛雁的呼喚,這讓他的內心痛苦不已。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他在異鄉孤寂和命運折磨下的憂慮和痛苦。通過對個人的遭遇的描寫,詩人抒發了對家園的深深思念和對命運不公的疑惑和憤怒。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秋夕
萬里憑夢歸,
骨肉皆在眼。
覺來益惆悵,
不信長安遠。
人人但為農,
我獨常逢旱。
惡命如漏卮,
滴滴添不滿。
天末雁來時,
一叫一腸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動情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在秋天思鄉的深切之情。詩中的“萬里憑夢歸”,表明詩人身在異鄉,只能在夢中寄托思鄉的愿望。父母親人都在眼前,但在醒來后的孤寂中,他卻無法相信長安離他如此遙遠。這種對家鄉的強烈思念和對離鄉之痛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痛苦。
詩的第二、第三句表達了作者遭遇干旱的困擾。在大家都從事農業的時候,他卻常常遭遇旱災,這讓他感到命運的不公和無奈。他把自己的命運比喻為漏卮,滴滴添不滿,強調了自己的命運之苦。
最后一句以“天末雁來時,一叫一腸斷”表達了作者在秋天聽到飛雁的呼喚時內心的痛楚和傷感。這里雁的叫聲成了作者思鄉之情的象征,讓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離鄉的痛苦和孤寂。
整體而言,這首詩通過描寫個人遭遇,抒發了對家園的深深思念和對命運不公的疑惑和憤怒。詩人將自己的心情與大自然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使詩意更加深遠。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故園的思念,以及對異鄉生活的無奈和孤獨,進而引發對命運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天末雁來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xī
秋夕
wàn lǐ píng mèng guī, gǔ ròu jiē zài yǎn.
萬里憑夢歸,骨肉皆在眼。
jué lái yì chóu chàng, bù xìn cháng ān yuǎn.
覺來益惆悵,不信長安遠。
rén rén dàn wèi nóng, wǒ dú cháng féng hàn.
人人但為農,我獨常逢旱。
è mìng rú lòu zhī, dī dī tiān bù mǎn.
惡命如漏卮,滴滴添不滿。
tiān mò yàn lái shí, yī jiào yī cháng duàn.
天末雁來時,一叫一腸斷。
“天末雁來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