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曾幾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月曾幾昏”全詩
此時虛白首,徒感武皇恩。
桑田未聞改,日月曾幾昏。
仙骨若求得,壟頭無新墳。
不見杜陵草,至今空自繁。
分類:
作者簡介(邵謁)
邵謁 唐(約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覽張騫傳》邵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覽張騫傳》描寫了詩人在大漠之中覽讀張騫傳記時的感慨和思考。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分析:
覽張騫傳
采藥不得根,尋河不得源。
此時虛白首,徒感武皇恩。
詩人開始用尋常的采藥和尋找河源的比喻,表達自己在荒涼的大漠中無法找到事物的根本和源頭,意味著他對于事物的理解和感知有所局限。
“此時虛白首”這一句揭示了詩人的心境,形容自己此時的孤寂和無助。他感嘆自己與歷史人物張騫之間的差距,張騫拓展了西域,開辟了北方的通道,而詩人卻只能望其項背,只能對此表示無力的感慨。
桑田未聞改,日月曾幾昏。
仙骨若求得,壟頭無新墳。
詩人通過描寫古代軍事家李廣的戰略謀劃,表達了對歷史長河的思考。他認為時光會永續流轉,歷史并未改變,而人們的成就和存在,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紛爭中的日月總會昏暗一樣無法持久。盡管仙境中的先賢的智慧和貢獻如何輝煌,但終究會離去,就像墳頭的新墓從未斷絕。
不見杜陵草,至今空自繁。
詩人最后以杜陵草為象征,正視歷史的變遷和個體的消逝。他觸景生情地想起杜陵的景象,提醒人們要認識到時光流轉,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將離去,只有歷史能永存。
整首詩以荒涼的大漠和歷史人物作為背景,抒發了詩人對于歷史和時光流轉的感慨和思考,表達了對于個體存在的無奈和消逝的恐懼。詩意深沉,發人深省。
“日月曾幾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ǎn zhāng qiān chuán
覽張騫傳
cǎi yào bù dé gēn, xún hé bù dé yuán.
采藥不得根,尋河不得源。
cǐ shí xū bái shǒu, tú gǎn wǔ huáng ēn.
此時虛白首,徒感武皇恩。
sāng tián wèi wén gǎi, rì yuè céng jǐ hūn.
桑田未聞改,日月曾幾昏。
xiān gǔ ruò qiú dé, lǒng tóu wú xīn fén.
仙骨若求得,壟頭無新墳。
bú jiàn dù líng cǎo, zhì jīn kōng zì fán.
不見杜陵草,至今空自繁。
“日月曾幾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