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兩分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形影兩分明”全詩
見人虛脈脈,臨水更盈盈。
苔作輕衣色,波為促杼聲。
岸云連鬢濕,沙月對眉生。
有臉蓮同笑,無心鳥不驚。
還如朝鏡里,形影兩分明。
《昆明池織女石(一作司馬復詩)》童翰卿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昆明池織女石(一作司馬復詩),一首唐代童翰卿的詩。這首詩描述了昆明池中的織女石,表達了詩人對于昆明池和傳說中的織女的敬仰和贊美之情。
中文譯文:
一塊昆明石,流傳了千秋的織女名。
看見人時那虛弱的眼神,臨水時更加深情。
苔蘚顯得顏色輕盈,水波發出杼聲催促。
岸上的云朵像是劉海濕潤,沙地上的月亮和眉毛相輝映。
有一張像蓮花一樣美麗笑容的臉,鳥兒才會無憂無慮的停留。
還有一位如同朝鏡中的人,形象和影子分別卻清晰可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唐代江南風景的一個名勝景點、傳說中的織女石為題材,展現了作者對于自然美和傳統人文的贊美之情。詩中通過描繪織女石的景象和表達自然景物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對于自然山水和傳說人物的傾慕之情。
首先,詩人通過“一片昆明石,千秋織女名”來引出詩的主題。昆明石是一塊古老的石頭,承載著傳說中的織女的名字,具有歷史和傳統的含義。
接著,詩人描寫了這塊石頭的神態和表情:“見人虛脈脈,臨水更盈盈”,通過“虛脈脈”和“臨水更盈盈”的形容詞,傳達了織女石的柔弱和溫柔之情。這種表情讓人們感到了對于傳統人文的敬仰和贊美。
然后,詩人通過一系列景物的描繪,展示了織女石的美麗和與自然的融合。例如,“苔作輕衣色”,將織女石和苔蘚的顏色聯系在一起,增添了一絲清新和輕盈的意境;“波為促杼聲”,通過將水波和織布過程中杼的聲音聯系在一起,展現了織女的勤勞和美好意境。
最后,詩人通過比喻手法,將織女石和人相對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例如,“有臉蓮同笑”,將織女石的臉和蓮花的美麗相比較,傳達了織女石的美貌;“無心鳥不驚”,則傳達了詩人對于織女石的敬仰和對自然和諧安寧的向往。
整首詩通過具體描寫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對于昆明池和織女石的贊美之情,傳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美和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意。這首詩充滿了濃厚的山水情懷和對于傳統人文的追溯。
“形影兩分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n míng chí zhī nǚ shí yī zuò sī mǎ fù shī
昆明池織女石(一作司馬復詩)
yī piàn kūn míng shí, qiān qiū zhī nǚ míng.
一片昆明石,千秋織女名。
jiàn rén xū mò mò, lín shuǐ gèng yíng yíng.
見人虛脈脈,臨水更盈盈。
tái zuò qīng yī sè, bō wèi cù zhù shēng.
苔作輕衣色,波為促杼聲。
àn yún lián bìn shī, shā yuè duì méi shēng.
岸云連鬢濕,沙月對眉生。
yǒu liǎn lián tóng xiào, wú xīn niǎo bù jīng.
有臉蓮同笑,無心鳥不驚。
hái rú cháo jìng lǐ, xíng yǐng liǎng fēn míng.
還如朝鏡里,形影兩分明。
“形影兩分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