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濫辭終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濫辭終辨”全詩
丹心恒戀闕,白首更辭親。
懷璧常貽訓,捐金詎得鄰。
抱冤非忤物,罹謗豈由人。
不濫辭終辨,無瑕理竟伸。
黻還中省舊,符與外臺新。
塞上同遷客,江潭異逐臣。
淚垂非屬峴,腸斷固由秦。
歲月行遒盡,山川難重陳。
始知亭伯去,還是拙謀身。
分類:
作者簡介(崔湜)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侍郎崔仁師之孫。戶部尚書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進士及第,曾參與編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兒,由考功員外郎累遷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選受賄被貶為江州司馬,不久又起復為尚書左丞。唐中宗駕崩后,崔湜依附韋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變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并進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鏟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嶺南,途中被賜死。時年四十三歲。
《至桃林塞作》崔湜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離開故國還不到千里,離開家鄉已有十天。
我心深深地留戀朝廷,白發又告別親人。
懷揣著美玉常作教訓,捐棄黃金豈能得鄰。
我所遭受的冤屈并非冤假錯案,遭受謗言也不是別人所為。
我既不濫用辭令,最終還是能辯白;我的理念雖然有瑕疵,最終也得到了伸張。
舊時的服裝被我還給了中省,新官銜被我領受于外臺。
在邊塞上,與同樣被遷徙的人為伍,在江潭邊,卻與他們命運不同。
我流下的淚水并非屬于峴山,腸斷之痛卻是秦地所致。
歲月已經過去,山川難以重現。
才知道亭伯所去之處,不過是我愚蠢計謀的結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崔湜寫的,表達了他遠離家鄉、離開故國的心情,以及遭受冤屈和謗言的苦楚。詩中,他表達了對朝廷的忠誠和對親人的依戀,同時也抱怨了自己被錯怪和不公平對待的境遇。詩人通過對自身遭受的不公和不幸的描寫,抒發了對故國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他還表達了對自己處境的無奈和對命運的痛苦感受。最后,詩人思考自己從前的錯誤決策所導致的局面,并為此感到無奈和懊悔。
整首詩以平淡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愁思和思鄉之情,情感真摯而深沉。通過描寫自身遭遇的不公和離鄉的痛苦,詩人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和矛盾,揭示了人生無常和命運的無情。這首詩在形式上簡潔明快,表達方式直接而含蓄,充滿了深邃的哲理和對人生的思考。
“不濫辭終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ì táo lín sāi zuò
至桃林塞作
qù guó wèi qiān lǐ, lí jiā yǐ zài xún.
去國未千里,離家已再旬。
dān xīn héng liàn quē, bái shǒu gèng cí qīn.
丹心恒戀闕,白首更辭親。
huái bì cháng yí xùn, juān jīn jù dé lín.
懷璧常貽訓,捐金詎得鄰。
bào yuān fēi wǔ wù, lí bàng qǐ yóu rén.
抱冤非忤物,罹謗豈由人。
bù làn cí zhōng biàn, wú xiá lǐ jìng shēn.
不濫辭終辨,無瑕理竟伸。
fú hái zhōng shěng jiù, fú yǔ wài tái xīn.
黻還中省舊,符與外臺新。
sāi shàng tóng qiān kè, jiāng tán yì zhú chén.
塞上同遷客,江潭異逐臣。
lèi chuí fēi shǔ xiàn, cháng duàn gù yóu qín.
淚垂非屬峴,腸斷固由秦。
suì yuè xíng qiú jǐn, shān chuān nán zhòng chén.
歲月行遒盡,山川難重陳。
shǐ zhī tíng bó qù, hái shì zhuō móu shēn.
始知亭伯去,還是拙謀身。
“不濫辭終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