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歌自適逃名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酣歌自適逃名久”全詩
忘機漸喜逢人少,覽鏡空憐待鶴疏。
孤嶼池痕春漲滿,小闌花韻午晴初。
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分類:
作者簡介(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光啟四年春戊申(一作歸王官次年作)》司空圖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光啟四年春戊申(一作歸王官次年作)》
亂后燒殘數架書,
峰前猶自戀吾廬。
忘機漸喜逢人少,
覽鏡空憐待鶴疏。
孤嶼池痕春漲滿,
小闌花韻午晴初。
酣歌自適逃名久,
不必門多長者車。
中文譯文:
亂后燒毀了幾本書籍,
山峰前依然喜歡我的小屋。
忘卻塵世紛囂,漸漸喜歡少有人來,
在鏡中獨自欣賞著那只疏離的白鶴。
孤立的小島上池水的痕跡春水漲滿,
小小的園門里花朵的美在午后剛剛展現。
高歌暢飲自得其樂,逃離名利的束縛已久,
不必擁有多門門庭若市的車馬。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亂世之后的景象,詩人將焦灼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心境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他對清凈和自由的向往。詩人提到亂后燒毀了幾本書籍,反映了動蕩時期文化的破壞和失去,但在這片荒涼之地,他的小屋依然屹立不倒,這象征著詩人內心對自由安寧的追求和堅持。
詩人忘卻塵世的喧囂,漸漸喜歡上了清凈少有人來的生活。他獨自觀賞著鏡中的自己,對待鶴疏離的態度心生羨慕和敬佩。這種疏離和自由的狀態成為他心靈的一種追求和寄托。
詩中的孤立的小島、池水的痕跡和園門里的花朵,都是與自然相映成趣的意象,展現了寧靜、美好和安然的意境。最后兩句寫詩人高歌暢飲,自適逃離名利的束縛已久,不再為了社會地位而憂慮,不必擁有多門門庭若市的車馬,表達了他對自由和寧靜生活的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亂世后的一片清凈景象,詩人在其中表達了對自由和安寧生活的向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內心的寧靜。詩中的意象和結構都很有力地突出了詩人的感悟和情感。
“酣歌自適逃名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g qǐ sì nián chūn wù shēn yī zuò guī wáng guān cì nián zuò
光啟四年春戊申(一作歸王官次年作)
luàn hòu shāo cán shù jià shū, fēng qián yóu zì liàn wú lú.
亂后燒殘數架書,峰前猶自戀吾廬。
wàng jī jiàn xǐ féng rén shǎo,
忘機漸喜逢人少,
lǎn jìng kōng lián dài hè shū.
覽鏡空憐待鶴疏。
gū yǔ chí hén chūn zhàng mǎn, xiǎo lán huā yùn wǔ qíng chū.
孤嶼池痕春漲滿,小闌花韻午晴初。
hān gē zì shì táo míng jiǔ, bù bì mén duō zhǎng zhě chē.
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酣歌自適逃名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