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應貪草諫書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應貪草諫書忙”全詩
路從青瑣無因見,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別來愁悴知多少,兩度槐花馬上黃。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寄鄭補闕》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鄭補闕》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夫子的門前有著幾重高墻,每經過這里都會懷念過去到梁國游玩的經歷。回憶從那些青瑣細節開始,卻無從見到現在的路。但對那份深深的思恩,卻永遠忘不掉。這并非因為有讒言的阻隔,而是因為忙于養心修身而顧不上貪圖權貴之書。與離別以來的憂愁和疲憊多少有關,兩次過春天的時候,槐花已然開黃。
詩意:
《寄鄭補闕》通過描述詩人經過夫子門前時的思戀和回憶,表達了對過去游玩經歷的眷戀之情,并秉持著對學問、品德的修養,時刻銘記在心。詩人從頭到尾通過對境遇和感慨的敘述,展示了自己對權利和社會批評的決心,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文人的獨立和堅守。
賞析:
《寄鄭補闕》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出夫子門前的墻和回憶,通過常人可以感受到的細節,傳遞出詩人內心的田園情懷和追求清雅的思考。盡管詩人無法親眼見到曾經走過的路,但他對過去經歷的溫馨和懷念卻根深蒂固,因為這是他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回憶。同時,詩人也明確表示,他對權謀和虛名的追求不屑一顧,更關注于自己的成長和修養。整首詩以言簡意賅的方式展現了詩人堅持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的風范,同時也引發讀者對于人生真諦的思考。
“只應貪草諫書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zhèng bǔ quē
寄鄭補闕
fū zǐ mén qián shù rèn qiáng, měi jīng guò chù yì yóu liáng.
夫子門前數仞墻,每經過處憶游梁。
lù cóng qīng suǒ wú yīn jiàn,
路從青瑣無因見,
ēn zài dān xīn bù kě wàng.
恩在丹心不可忘。
wèi bì biàn wèi chán kǒu gé, zhǐ yīng tān cǎo jiàn shū máng.
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bié lái chóu cuì zhī duō shǎo, liǎng dù huái huā mǎ shàng huáng.
別來愁悴知多少,兩度槐花馬上黃。
“只應貪草諫書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