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煙月已埃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中煙月已埃塵”全詩
更無樓閣尋行處,只有山川識野人。
早得鑄金夸范蠡,旋聞垂釣哭平津。
舊游難得時難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雒城作》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雒城作》,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荒涼的城市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往事的懷念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大鹵旌旗出洛濱,
此中煙月已埃塵。
更無樓閣尋行處,
只有山川識野人。
早得鑄金夸范蠡,
旋聞垂釣哭平津。
舊游難得時難遇,
回首空城百草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雒城為背景,描繪了長安城破敗的景象。詩的開頭,以大鹵旌旗出洛濱為導入,暗示著這座城市壯麗繁榮的往事。而后的煙月埃塵,以及無樓閣可尋的情景,表現出城市已然荒涼,世事變遷的景象。
接下來,詩人以山川識野人來描繪當前雒城的景象,暗示著曾經繁榮的城市如今只留下了山川和一些鄉野之人。
后兩句以早得鑄金夸范蠡和旋聞垂釣哭平津來表達詩人對過去的懷念之情。范蠡和平津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和地方,表達了詩人對輝煌過去的追憶。
最后一句回首空城百草春則表達了詩人的愁思之情,雒城雖然荒涼,但百草依然繁盛,暗示著歲月更迭中自然界的恢復力量。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榮光的懷念,同時也通過雒城的破敗景象,生動地展現了歲月更替和世事變換的無情。
“此中煙月已埃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chéng zuò
雒城作
dà lǔ jīng qí chū luò bīn, cǐ zhōng yān yuè yǐ āi chén.
大鹵旌旗出洛濱,此中煙月已埃塵。
gèng wú lóu gé xún xíng chǔ,
更無樓閣尋行處,
zhǐ yǒu shān chuān shí yě rén.
只有山川識野人。
zǎo dé zhù jīn kuā fàn lǐ, xuán wén chuí diào kū píng jīn.
早得鑄金夸范蠡,旋聞垂釣哭平津。
jiù yóu nán de shí nán yù, huí shǒu kōng chéng bǎi cǎo chūn.
舊游難得時難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此中煙月已埃塵”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