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壑暮聲何怨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壑暮聲何怨望”全詩
一壑暮聲何怨望,數峰秋勢自顛狂。
由來四皓須神伏,大抵秦皇謾氣強。
欲學雞鳴試關吏,太平時節懶思量。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武牢關》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武牢關》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描繪了武牢關的壯麗景色和歷史沉淀。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楚地人曾在這里守衛疆界,
卻無法看到清陰樹的影長。
峽谷中的晚風怎能怨望,
幾座山峰在秋天的勢頭中自顧顛狂。
自古以來,四皓神明都必須屈服,
總而言之,秦皇的傲慢強硬是徒勞無功。
如果要學雞鳴來試探關卡吏人,
在太平時節懶散地思量吧。
詩意:
《武牢關》以寫實的手法描述了武牢關的景色和歷史底蘊。詩人通過描繪楚地人在這里守衛疆界的情景,表達出關卡充滿了歷史的沉淀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詩中對于秦皇的自大和武力的嘲諷,以及詩人對于太平時節的懶散思量,表達了對于政治現實和個人情感的思索。
賞析:
詩詞描繪了武牢關的自然景色和歷史感受,通過對山峰、風聲等景物的描寫,呈現出了詩人面對大自然的震撼與敬畏之情。從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峻秀的山峰和秋天的勢頭,山間的晚風伴隨著壯麗的景色,令人陶醉。詩詞的后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于政治現實的嘲諷態度,將秦皇的自大與楚地人的守衛對比,體現了詩人對于權力的底氣和自由意志的追求。最后,詩人以一種懶散思量的姿態,表達了對于太平時節的向往和對生活的選擇,既有懷舊的情感,也有對于平靜生活的向往。整首詩詞在寫實與抒情之間兼具,以流暢的文字和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詩人對于人與自然、政治與生活的思考。
“一壑暮聲何怨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láo guān
武牢關
chǔ rén céng cǐ xiàn fēng jiāng, bú jiàn qīng yīn liù lǐ cháng.
楚人曾此限封疆,不見清陰六里長。
yī hè mù shēng hé yuàn wàng,
一壑暮聲何怨望,
shù fēng qiū shì zì diān kuáng.
數峰秋勢自顛狂。
yóu lái sì hào xū shén fú, dà dǐ qín huáng mán qì qiáng.
由來四皓須神伏,大抵秦皇謾氣強。
yù xué jī míng shì guān lì, tài píng shí jié lǎn sī liang.
欲學雞鳴試關吏,太平時節懶思量。
“一壑暮聲何怨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