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冠劍恨譙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朝冠劍恨譙周”全詩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籌筆驛鑒賞
此詩一開頭就聯系諸葛亮,再聯系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里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是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里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復,所以這樣說。
二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里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后,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后主投降。后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后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末聯歸結到籌筆驛:“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怎么他的出師有利有不利?這就開出二聯,歸于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三聯歸到運去,于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巖下水的多情。這里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于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黍,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于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長為護儲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筒書,風云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兩朝冠劍恨譙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bǐ yì
籌筆驛
pāo zhì nán yáng wéi zhǔ yōu, běi zhēng dōng tǎo jǐn liáng chóu.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shí lái tiān dì jiē tóng lì, yùn qù yīng xióng bù zì yóu.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qiān lǐ shān hé qīng rú zǐ, liǎng cháo guān jiàn hèn qiáo zhōu.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wéi yú yán xià duō qíng shuǐ, yóu jiě nián nián bàng yì liú.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兩朝冠劍恨譙周”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