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為禱迷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試為禱迷邦”全詩
侍中生不到,園令死須降。
班秩通烏府,樽罍奉碧幢。
昭王有馀烈,試為禱迷邦。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寄易定公乘億侍郎》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易定公乘億侍郎》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下面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舞蹈之時,依然想念古宮里的柳樹;在年少時見過了一位聰明又與眾不同的侍郎。無奈的事實是,他的才華未能到達侍中的位置,而這庭園的令牌卻漸漸的死了下來。世人的職級和祿位都通向烏府,而懸掛著碧幢的酒杯則用來敬奉高奇之人。盡管堯舜有過崇高偉大之事,但他們依然試圖為禱告中的國家降福。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過去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對仕途和才華的感慨。作者通過描寫自己舞蹈時對古宮柳樹的思念,回憶曾經遇見的聰明又與眾不同的年輕侍郎,暗示自己漸漸變老卻未能達到侍中的位置,而令牌卻逐漸地死了下來,象征了社會地位的沉淪。作者在詩中抒發了自己對社會官職和世俗追逐的疑惑和失望,以及對領導者所需才能和智慧的思考。詩末以堯舜的故事暗示,即使是偉大的統治者也有不足,人們仍然需要為國家祈禱和尋求降福。
賞析:
《寄易定公乘億侍郎》是一首意境深遠、含蓄且韻味十足的詩。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對古宮柳樹的思念,以及曾經遇見的聰明又與眾不同的年輕侍郎,表達了自己對功名和才華的感慨和疑惑。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心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晦的意象,給人以深思和共鳴。詩末的堯舜故事則化用了歷史典故,以更為抒發作者對領導者所需智慧的思考,并呼喚社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人才。整首詩通過細膩的筆觸、優美的語言和深沉的思考,達到了詩人很高的藝術境界,展現了唐代詩歌的獨特魅力。
“試為禱迷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yì dìng gōng chéng yì shì láng
寄易定公乘億侍郎
xiè wǔ réng gōng liǔ, gāo qí shì shǎo shuāng.
謝舞仍宮柳,高奇世少雙。
shì zhōng shēng bú dào, yuán lìng sǐ xū jiàng.
侍中生不到,園令死須降。
bān zhì tōng wū fǔ, zūn léi fèng bì chuáng.
班秩通烏府,樽罍奉碧幢。
zhāo wáng yǒu yú liè, shì wèi dǎo mí bāng.
昭王有馀烈,試為禱迷邦。
“試為禱迷邦”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