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悲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十二悲秋”全詩
班資冠雞舌,人品壓龍頭。
夜直爐香細,晴編疏草稠。
近聞潘散騎,三十二悲秋。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寄禮部鄭員外》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給禮部的鄭員外寄語
欒郄門風大,裴王禮樂優。
班資冠雞舌,人品壓龍頭。
夜間的爐香細,晴天編織的疏草稠。
近來聽說潘散騎,三十二悲秋。
詩意:
這首詩是羅隱致函給禮部的鄭員外,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關切之情。詩中通過夸獎鄭員外的優秀品質、聰明才智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奉獻,同時也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和生活中的困惑之感進行了表達。
賞析:
本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出對鄭員外的贊美,并展示了詩人內心的思考和感受。首先,詩人描述了欒郄門那里的風很大,但是裴王那里的禮樂非常優美。這里以地理差異來比喻不同人的地位和境遇,富有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思考。接著詩人說,班資好像冠雞的舌頭一樣尖利,但是在人品上卻壓過了龍頭,用具體的人物形象來傳達對鄭員外聰明才智的贊賞。然后,詩人描繪了夜晚爐香飄散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鄭員外品德高尚的欽佩之情。最后一句“近聞潘散騎,三十二悲秋”,傳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自己無能為力的無奈之感。
通過對詩歌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賞析,我們可以感受到羅隱對鄭員外的尊敬和敬佩,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對時局和自身處境的擔憂和憂慮。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直觀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細節描寫,展示了羅隱敏銳的觀察力和對人生和社會現實的獨特見解,使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引發共鳴和思考。
“三十二悲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lǐ bù zhèng yuán wài
寄禮部鄭員外
luán qiè mén fēng dà, péi wáng lǐ yuè yōu.
欒郄門風大,裴王禮樂優。
bān zī guān jī shé, rén pǐn yā lóng tóu.
班資冠雞舌,人品壓龍頭。
yè zhí lú xiāng xì, qíng biān shū cǎo chóu.
夜直爐香細,晴編疏草稠。
jìn wén pān sàn qí, sān shí èr bēi qiū.
近聞潘散騎,三十二悲秋。
“三十二悲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