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旨逾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雅旨逾千里”全詩
未能慚面黑,只是恨頭方。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兩行。
君知不識字,第一莫形相。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堠子》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堠子》是唐代詩人羅隱所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常常徘徊在路岐的旁邊,糾結于前途的未知和不確定性。詩人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克服困境,他痛恨自己的無能以及憂慮的心情。盡管他渴望有所成就,但他也覺得自己的才華有限。
詩中雖然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但整體來說比較簡潔樸實。通過表達自己的內心矛盾和迷茫,詩人展示了現實生活中常常面對的選擇和無奈。詩人的無能和自卑感令人感同身受,揭示了一個普通人面對未知未來時的內心掙扎。
詩意的中心思想是詩人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不滿。他深感自己的才華不夠,無法達到自己追求的高度。這種自我懷疑、不安全感和對未來的憂慮,表達了一個普通人心中的焦慮情緒。
在賞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通過自我反問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沉思和自我懷疑。他有種無奈和懊悔的感覺,卻又無法改變現狀。整首詩通過簡潔的詞句,直接反映了詩人的內心情感。詩人描繪了自己的困境和迷茫,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總的來說,《堠子》是一首傾訴心聲的詩詞作品,通過描述自己的內心矛盾和掙扎,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能力和未來的自我懷疑。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人生困境和迷茫的常態,反思自己在追逐目標過程中的心態和行動。
“雅旨逾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òu zi
堠子
zhōng rì lù qí páng, qián chéng yì kě liàng.
終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
wèi néng cán miàn hēi, zhǐ shì hèn tóu fāng.
未能慚面黑,只是恨頭方。
yǎ zhǐ yú qiān lǐ, gāo wén jìn liǎng xíng.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兩行。
jūn zhī bù shí zì, dì yī mò xíng xiāng.
君知不識字,第一莫形相。
“雅旨逾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