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又經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落又經歲”全詩
身同樹上花,一落又經歲。
交親亦相薄,知己恩潛替。
日開十二門,自是無歸計。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思歸行(一作于濆詩)》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思歸行(一作于濆詩)
不耕南畝田,
為愛東堂桂。
身同樹上花,
一落又經歲。
交親亦相薄,
知己恩潛替。
日開十二門,
自是無歸計。
詩詞的中文譯文:
思歸之行(又名于濆之詩)
不耕種南畝田地,
只為追求東堂上那桂花之愛。
我的身體就像樹上的花朵,
一朵謝去又隨歲月過去。
交情亦漸漸淡薄,
知己的恩寵也逐漸替代。
白天開著十二扇門,
卻自知無法回到家的計算。
詩意和賞析:
《思歸行》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這首詩以極簡的語言,表達了對家園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變遷所帶來的痛苦和無奈之情。詩中的主人公放棄了田地的耕種,只為愛上東堂上的一枝桂花。作者通過將自己比喻為樹上的花朵,把短暫而飄逸的生命與對家園的思念相聯系。一朵花一年開落,時間流逝如此之快,讓人感嘆歲月的無情和無常。
交情漸漸淡薄,知己的恩寵漸漸替代,詩人感嘆到友情的變遷和人際關系的冷淡,無論是交情還是知己,都不再如從前深厚,這也象征著作者對家園的離別和內心的孤寂。
詩的最后兩句“日開十二門,自是無歸計”,以簡短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主人公短暫停留的無奈。白天開著十二扇門,但心中明白沒有回家的希望和計劃。
整首詩寫出了作者在他的思歸之行中所經歷的痛苦和無奈,表達了對家園的深深思念和對流逝時光的感嘆,同時也反映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和無常。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揭示了人們在追求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矛盾。
“一落又經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ī guī xíng yī zuò yú fén shī
思歸行(一作于濆詩)
bù gēng nán mǔ tián, wèi ài dōng táng guì.
不耕南畝田,為愛東堂桂。
shēn tóng shù shàng huā, yī luò yòu jīng suì.
身同樹上花,一落又經歲。
jiāo qīn yì xiāng báo, zhī jǐ ēn qián tì.
交親亦相薄,知己恩潛替。
rì kāi shí èr mén, zì shì wú guī jì.
日開十二門,自是無歸計。
“一落又經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