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偶依陳太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榻偶依陳太守”全詩
一榻偶依陳太守,三年深憶禰先生。
塵欺鬢色非前事,火爇蓬根有去程。
還把馀杯重相勸,不堪秋色背鄖城。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安陸贈徐礪》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安陸贈徐礪》是唐代詩人羅隱所作。詩中描繪了在安陸靈蛇橋下聽到水聲的情景,并表達了作者對徐礪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靈蛇橋下水聲聲,
曾向橋邊話別情。
一榻偶依陳太守,
三年深憶禰先生。
塵欺鬢色非前事,
火爇蓬根有去程。
還把馀杯重相勸,
不堪秋色背鄖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靈蛇橋下聽到水聲時的心境。靈蛇橋是安陸的一座古橋,水聲清澈悅耳,使人心曠神怡。詩人曾在橋邊與徐礪告別,并對徐礪印象深刻。他回憶起與徐礪一起度過的時光,感嘆時間的飛逝和相聚的不易。詩中的“一榻偶依陳太守”指的是詩人陪伴陳太守的時光,而“三年深憶禰先生”則表達了對徐礪的深深思念。
詩詞中還描述了詩人的歲月的流轉。詩人感嘆時光的流逝,托物言志,把衰老的自己比作被沙塵侵蝕的發絲,而燃燒的火則象征著充滿熱情的年輕時光的消逝。詩句“塵欺鬢色非前事,火爇蓬根有去程”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和哀嘆。
最后兩句“還把馀杯重相勸,不堪秋色背鄖城”則是詩人對徐礪的訣別之言。詩人希望徐礪能繼續享受人生,不再憂慮,盡情享受余下的美好時光。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離別的哀思和對故鄉的留戀之情。
整首詩詞以寫景入情,通過描繪靈蛇橋下的水聲,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詩人細膩的描寫和真摯的情感表達,給人以深深的感動。同時,詩中還滲透了對時光流逝和離別的感慨,給人以深思之感。
“一榻偶依陳太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ān lù zèng xú lì
安陸贈徐礪
líng shé qiáo xià shuǐ shēng shēng, céng xiàng qiáo biān huà bié qíng.
靈蛇橋下水聲聲,曾向橋邊話別情。
yī tà ǒu yī chén tài shǒu,
一榻偶依陳太守,
sān nián shēn yì mí xiān shēng.
三年深憶禰先生。
chén qī bìn sè fēi qián shì, huǒ ruò péng gēn yǒu qù chéng.
塵欺鬢色非前事,火爇蓬根有去程。
hái bǎ yú bēi zhòng xiāng quàn, bù kān qiū sè bèi yún chéng.
還把馀杯重相勸,不堪秋色背鄖城。
“一榻偶依陳太守”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