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夕清光已破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夕清光已破除”全詩
只恐異時開霽后,玉輪依舊養蟾蜍。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中秋夜不見月》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夜不見月
陰云薄暮上空虛,
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異時開霽后,
玉輪依舊養蟾蜍。
詩詞的中文譯文:
中秋夜沒有月亮,
陰云密布,天空空虛。
如今已經沒有明亮的月光,
只怕天氣回復晴朗之后,
玉輪也依舊照亮著養蟾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中秋夜晚上的景象,卻沒有月亮。詩人通過形容“陰云薄暮上空虛”,表達了他在中秋夜沒有見到月亮的失望和惆悵之情。他感嘆“此夕清光已破除”,意味著月亮的光芒已經被云彩所遮蓋,無法再看到月亮的明亮。然而,詩人又用“只恐異時開霽后,玉輪依舊養蟾蜍”來說明即使天氣恢復晴朗,月亮依然照亮著養在天上的蟾蜍。這里的“玉輪”指的是月亮,而“養蟾蜍”則暗喻宮廷內人事紛紛,暗喻著現實世界的復雜和虛幻之感。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中秋夜沒有見到月亮的失望和對現實世界空虛、虛幻的思考。詩中的玉輪和蟾蜍象征著美好和光明,然而現實卻往往是復雜和不盡如人意的。這首詩通過描繪中秋夜晚上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矛盾與迷惘。詩人借助中秋夜沒有月亮的意象,來映射人生的無常和不確定性。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于追求美好的渴望和對現實的幻滅,給人以深思。
“此夕清光已破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yè bú jiàn yuè
中秋夜不見月
yīn yún bó mù shàng kōng xū, cǐ xī qīng guāng yǐ pò chú.
陰云薄暮上空虛,此夕清光已破除。
zhǐ kǒng yì shí kāi jì hòu, yù lún yī jiù yǎng chán chú.
只恐異時開霽后,玉輪依舊養蟾蜍。
“此夕清光已破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