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無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不無情”全詩
十年雖抱疾,何處不無情。
群盜正當路,此游應隔生。
勞君問流落,山下已躬耕。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江夏酬高崇節》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江夏酬高崇節
臘雪都堂試,
春風汴水行。
十年雖抱疾,
何處不無情。
群盜正當路,
此游應隔生。
勞君問流落,
山下已躬耕。
中文譯文:
江夏答高崇節
臘月的雪在京城試演官員排場,
春風吹拂下的汴水兩岸行。
雖然病痛困擾了十年時間,
無論身在何方,都無法逃避感情的糾纏。
盜賊四處橫行,正當道路,
我這次游歷應該隔絕了塵世之惡。
辛勞你問我流落何方,
山下我已經耕種著田地。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羅隱面對逆境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塵世的彷徨與思考。詩中描繪了作者身世艱辛,但仍然心懷感情,不斷追求真理與寧靜的人生狀態。
賞析:
在這首詩中,羅隱以簡潔的筆觸和樸素的語言,抒發了對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對理想人生的渴望。他通過描述自己長時間以來身患疾病,但依然保持著對真情和感受的關注,表達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和渴望遠離俗世的追求。
詩中的“臘雪都堂試”是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形式,在寒冷的臘月舉行。這里簡潔地描繪了官員們排場的盛況。而春風吹拂下的汴水,則展現出一種與季節的對比,同時也象征著希望和新生。
詩的后半部分,則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描繪了詩人的流落與耕耘的生活。面對山下的田地,他用簡單的耕種工作來表達自己對實際生活的態度,并展示對長期逶迤的疾病的堅韌與苦境。
這首詩透過簡練而真實的語言,傳達了羅隱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艱辛現實的抗爭。它以細膩的情感和深情的描述,展示了一個對追求理想和遠離紛擾的渴望之心。通過對個體命運的敘述,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人生困境和追求幸福之途,給人以慰藉和啟迪。
“何處不無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xià chóu gāo chóng jié
江夏酬高崇節
là xuě dōu táng shì, chūn fēng biàn shuǐ xíng.
臘雪都堂試,春風汴水行。
shí nián suī bào jí, hé chǔ bù wú qíng.
十年雖抱疾,何處不無情。
qún dào zhèng dāng lù, cǐ yóu yīng gé shēng.
群盜正當路,此游應隔生。
láo jūn wèn liú luò, shān xià yǐ gōng gēng.
勞君問流落,山下已躬耕。
“何處不無情”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