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筍穿行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迸筍穿行徑”全詩
寇馀無故物,時薄少深交。
迸筍穿行徑,饑雛出壞巢。
小園吾亦有,多病近來拋。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杜處士新居》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杜處士的新居,翠綠的草蔓蓋住了王孫的墳墓,荒廢的宅院草木荒蕪了宋玉的茅屋。余下的賊寇不再有財物可搶,時運薄弱,交友稀少。新生的竹筍穿行在破舊的小徑上,饑餓的小鳥將巢穴破壞而出。我也有一個小園子,但多病近來,只能拋棄。
詩意:這首詩表達了羅隱對時代動蕩和自身境遇的感慨。他以杜處士的新居作為隱喻,揭示了王朝的榮興和王公貴族的富貴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荒廢和貧困。同時,詩中也透露了羅隱自己的病痛和孤寂,他在世態炎涼中的無奈和無力。
賞析:《杜處士新居》是羅隱表達自己對時代悲涼和個人之境遇的詩作。通過對草蔓和宅院的描繪,詩人表達了時代變遷和社會動蕩對人們的影響:王孫的墳墓已經被翠綠的草覆蓋,顯示了王朝的興盛已經過去,而宋玉的茅屋也荒廢了,象征著貧瘠與貧困。詩中描繪的賊寇、時運薄弱和稀少的交友,都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定。詩中的竹筍和小鳥,則象征了生命的力量和堅韌,它們在破敗中生長和求生。最后,詩人通過描述自己有一個小園子,但卻因為多病而拋棄,表達了自己的病痛和孤寂之感。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時代的浮沉和生活的艱辛,展示了羅隱獨特的抒情風格。
“迸筍穿行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chǔ shì xīn jū
杜處士新居
cuì liǎn wáng sūn cǎo, huāng zhū sòng yù máo.
翠斂王孫草,荒誅宋玉茅。
kòu yú wú gù wù, shí báo shǎo shēn jiāo.
寇馀無故物,時薄少深交。
bèng sǔn chuān xíng jìng, jī chú chū huài cháo.
迸筍穿行徑,饑雛出壞巢。
xiǎo yuán wú yì yǒu, duō bìng jìn lái pāo.
小園吾亦有,多病近來拋。
“迸筍穿行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