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御戎無上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使御戎無上策”全詩
碧幢未作朝廷計,白梃猶驅婦女行。
可使御戎無上策,只應憂國是虛聲。
漢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將軍已自榮。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塞外》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塞外偷兒塞內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計,白梃猶驅婦女行。
可使御戎無上策,只應憂國是虛聲。
漢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將軍已自榮。
譯文:
塞外的盜賊和塞內的士兵,期待著圣君的夜晚和平安。藍幢還未建立政權的計劃,成百上千的士兵仍在驅逐婦女行軍。可以制定治國之策,但只有對國家憂慮是是虛有其表。漢王的宅邸,秦國的土地,如今將軍已經得到了榮耀。
詩意:
這首詩抒發了唐代詩人羅隱對塞外邊疆和塞內朝廷的思考和觀察。詩人通過對比塞外和塞內的景象,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的期盼。他同時表達了對統治者的失望,在藍幢未能制定有效治國計劃的同時,卻在驅逐百姓,忽略國家安危。最后,詩人通過漢王和將軍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功名和地位的反思。
賞析:
這首詩通過語言的對比和對塞外和塞內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現狀的思考和對治國方略的認識。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刻畫出了塞外的生活艱辛和塞內朝廷的虛偽。與此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對統治者的失望和對將軍地位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詞既具有社會批判意味,又帶有一定的自省性質,給人以深思的啟示。
“可使御戎無上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ài wài
塞外
sài wài tōu ér sāi nèi bīng, shèng jūn xiāo gàn wàng shēng píng.
塞外偷兒塞內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bì chuáng wèi zuò cháo tíng jì,
碧幢未作朝廷計,
bái tǐng yóu qū fù nǚ xíng.
白梃猶驅婦女行。
kě shǐ yù róng wú shàng cè, zhǐ yīng yōu guó shì xū shēng.
可使御戎無上策,只應憂國是虛聲。
hàn wáng dì zhái qín tián tǔ, jīn rì jiāng jūn yǐ zì róng.
漢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將軍已自榮。
“可使御戎無上策”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