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應邪說動人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應邪說動人心”全詩
徐陵筆硯珊瑚架,趙勝賓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資國計,只應邪說動人心。
九原郝泚何由起,虛誤西蕃八尺金。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詠史》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
蠹簡遺編試一尋,
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筆硯珊瑚架,
趙勝賓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資國計,
只應邪說動人心。
九原郝泚何由起,
虛誤西蕃八尺金。
中文譯文:
贊頌歷史
手捧歷史書籍細細查閱,
昔日的事情如今寂寥無聲。
徐陵筆和硯,珊瑚架,
趙勝的朋友佩戴玳瑁簪。
并非只有一句片言就能資助國家的計劃,
但卻有說謊欺騙而感動人心的事情。
九原的郝泚又是如何崛起的,
虛妄浪費了西蕃的八尺黃金。
詩意和賞析:
《詠史》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一首抒懷之作,以歷史為題材,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感慨。詩中通過對古代文物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抒發了對古人智慧和人生的思考。
詩人首先提到“蠹簡遺編”,指的是研究歷史的書籍和記錄。他通過閱讀歷史書籍,感嘆過去的事情如今已經過去,只能在史書中尋覓痕跡。
接著,詩人提到了徐陵的文物和趙勝的朋友佩戴的簪子,這些都是歷史的遺存。徐陵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美學家,他的筆和硯以及珊瑚架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趙勝則是西漢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朋友佩戴的玳瑁簪子是古代的華麗飾品,展示了古人追求美的品味。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歷史和謊言的思考。他認為,并非只有一句片言就能資助國計民生,而是那些動人心魄的謊言和邪說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詩人以此來諷刺那些以虛妄之言誤國的人物。
最后兩句提到九原的郝泚和西蕃的八尺黃金,這些都是歷史事件和傳說中的人物和財寶。九原是指著名的詩人漢衛郡郝泚,他被封為九原長,意味著他的崛起和成功。而西蕃的八尺黃金則指的是古代西域地區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因為錯誤決策而浪費掉。
整首詩以歷史為主題,通過對古人智慧、文化和歷史事件的描述,抒發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虛妄的批判,反映出詩人對于人生和時代的感慨。同時,詩中的表達方式簡潔明了,語言樸素而意味深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只應邪說動人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詠史
dù jiǎn yí biān shì yī xún, jì liáo qián shì shì rú jīn.
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xú líng bǐ yàn shān hú jià,
徐陵筆硯珊瑚架,
zhào shèng bīn péng dài mào zān.
趙勝賓朋玳瑁簪。
wèi bì piàn yán zī guó jì, zhǐ yīng xié shuō dòng rén xīn.
未必片言資國計,只應邪說動人心。
jiǔ yuán hǎo cǐ hé yóu qǐ, xū wù xī fān bā chǐ jīn.
九原郝泚何由起,虛誤西蕃八尺金。
“只應邪說動人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