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蹤跡比樓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生蹤跡比樓臺”全詩
只道鬼神能護物,不知龍象自成灰。
犀慚水府渾非怪,燕說吳宮未是災。
還識平泉故侯否,一生蹤跡比樓臺。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甘露寺火后》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甘露寺火后
六朝勝事已塵埃,猶有閑人悵望來。
只道鬼神能護物,不知龍象自成灰。
犀慚水府渾非怪,燕說吳宮未是災。
還識平泉故侯否,一生蹤跡比樓臺。
中文譯文:
甘露寺燒毀之后
六朝盛世已成過去,仍然有閑人望眼欲穿。
只是我以為鬼神能夠保護,卻不知龍象如此凋零。
犀牛也愧于水府靈異,燕子告訴我吳宮并未受災。
我還記得平泉的故侯,他的一生比樓臺更有足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作者羅隱對六朝時期的繁華勝景的懷念和感慨。六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藝術繁盛的時期,然而現在已經成為塵埃。雖然這些事物已經消逝,但仍有人感慨不已。
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以為鬼神可以保護這些珍寶,卻沒想到它們如此凋零。犀牛是宮殿的象征之一,作者覺得它們也會感到慚愧,因為宮殿已經滅亡。燕子告訴他吳宮并沒有受到災害,這意味著文化和建筑之間的聯系和延續。
最后,作者提到了平泉故侯。他是一個歷史人物,代表了歷史的長久流傳。作者認為他的足跡比樓臺更有價值,意味著歷史上的人物和文化價值比建筑更長久。
整首詩通過對六朝時期繁華景象的描寫和對它們的消逝的悲嘆,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回憶。詩中的對比和細節描寫增加了詩意的豐富性和深度。
“一生蹤跡比樓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ān lù sì huǒ hòu
甘露寺火后
liù cháo shèng shì yǐ chén āi, yóu yǒu xián rén chàng wàng lái.
六朝勝事已塵埃,猶有閑人悵望來。
zhī dào guǐ shén néng hù wù,
只道鬼神能護物,
bù zhī lóng xiàng zì chéng huī.
不知龍象自成灰。
xī cán shuǐ fǔ hún fēi guài, yàn shuō wú gōng wèi shì zāi.
犀慚水府渾非怪,燕說吳宮未是災。
hái shí píng quán gù hóu fǒu, yī shēng zōng jī bǐ lóu tái.
還識平泉故侯否,一生蹤跡比樓臺。
“一生蹤跡比樓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