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絕島自相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蘆洲絕島自相親”全詩
青娥已落淮邊月,白骨甘為泉下塵。
原上荻花飄素發,道傍菰葉碎羅巾。
雖然寂寞千秋魄,猶是韓侯舊主人。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漂母冢》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漂母冢》
作者:羅隱
朝代:唐代
中文譯文:寂寂的荒墳坐落在一片水邊,蘆洲絕島彼此相親。青娥已經落到了淮河的月邊,白骨甘愿成為泉水下的塵埃。原野上的荻花潔白地飄落,路旁菰葉上穿碎了錦巾。雖然寂寞了千秋,但這里依然是韓侯當年的主人。
詩意:《漂母冢》描繪了一座荒蕪的墓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關注和對逝去時光的思念之情。詩中描寫了墓地的凄涼與荒蕪,以及青娥(美女)和白骨的對比,表達了生命的短暫和不朽的對比。雖然時光已久遠,人事已非,但這座墓地曾經是韓侯的居所,仍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
賞析:《漂母冢》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墓地景象,展現了歲月流轉、興衰更替的無情。詩中的“寂寂荒墳”、“白骨甘為泉下塵”形象地表現了歲月的沖刷和人事的變遷。在這荒蕪的墓地中,詩人提到了“青娥”和“白骨”,對比了生命的美麗和生命的消逝。最后詩人提到,雖然已經過去了千秋,但這座墓地仍然是韓侯的歸宿,通過這一點,詩人滲透出對歷史的思索和對過去人物的緬懷之情。整首詩以簡潔的文字,展示了時光的流逝與歷史的延續,引發讀者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
“蘆洲絕島自相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iào mǔ zhǒng
漂母冢
jì jì huāng fén yī shuǐ bīn, lú zhōu jué dǎo zì xiāng qīn.
寂寂荒墳一水濱,蘆洲絕島自相親。
qīng é yǐ luò huái biān yuè,
青娥已落淮邊月,
bái gǔ gān wèi quán xià chén.
白骨甘為泉下塵。
yuán shàng dí huā piāo sù fā, dào bàng gū yè suì luó jīn.
原上荻花飄素發,道傍菰葉碎羅巾。
suī rán jì mò qiān qiū pò, yóu shì hán hóu jiù zhǔ rén.
雖然寂寞千秋魄,猶是韓侯舊主人。
“蘆洲絕島自相親”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