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用穿針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人不用穿針待”全詩
時人不用穿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七夕》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七夕
月亮升起,星星點點照亮星宿之間。
兩個相愛的人,只怕天亮會分開。
此時此刻,人們無需用針線等待,
卻沒有心情去制作巧巧送給對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描繪了七夕節當晚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的情景。七夕節,又稱牛郎織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象征著牛郎和織女的相會。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形象的描寫表達了兩個相愛的人對天色的擔憂和憂傷。他們擔心黎明的來臨,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分離。在這樣的時刻,人們不再如常地用針線制作巧巧以表示愛意,而是心不在焉,無法投入制作中。這首詩通過簡潔而貼切的語言,傳遞了深深的思念和無奈的情感,表達了對分別的痛苦和默默的祝福。
譯文:
七夕當晚,月亮升起,星星點點照亮星空。
兩個相愛的人,擔心黎明會將他們分散。
這個時刻,人們無需用針線等待,
卻沒有心情去制作巧巧送給對方。
“時人不用穿針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 xī
七夕
yuè zhàng xīng fáng cì dì kāi, liǎng qíng wéi kǒng shǔ guāng cuī.
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惟恐曙光催。
shí rén bù yòng chuān zhēn dài, méi de xīn qíng sòng qiǎo lái.
時人不用穿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時人不用穿針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