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榼尚攜京口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瓦榼尚攜京口酒”全詩
瓦榼尚攜京口酒,草堂應寫潁陽書。
亦知得意須乘鶴,未必忘機便釣魚。
卻恐武皇還望祀,軟輪征入問玄虛。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第五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因題寄》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第五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因題寄》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的情景,并表達了詩人對將軍的敬佩和對將軍日后事業的祝福。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交梨火棗味何如,
聞說苕川已下車。
瓦榼尚攜京口酒,
草堂應寫潁陽書。
亦知得意須乘鶴,
未必忘機便釣魚。
卻恐武皇還望祀,
軟輪征入問玄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第五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為背景,表達了對將軍的欽佩和祝福之情。
開頭兩句“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說苕川已下車。”表達了將軍過去以決斷果斷著稱,判案苛刻,對待各種案件都毫不留情。詩人聽說將軍已經放下手中的權杖,不再掌控權力,將軍的轉變令人好奇,因此詢問將軍的心情如何。第五將軍以此作答。
接下來的兩句“瓦榼尚攜京口酒,草堂應寫潁陽書。”描繪了將軍于入道后的生活。將軍從亂世中走出,仍然保留著那份久違的情誼和品味,他帶著京口所產的美酒來到草堂,享受田園詩意的生活,寫下對潁陽的懷念之情。
最后兩句“亦知得意須乘鶴,未必忘機便釣魚。卻恐武皇還望祀,軟輪征入問玄虛。”表達了詩人對將軍未來發展的期待和憂慮。詩人希望將軍能夠追求更高的境界,乘坐仙鶴飛升而去。但是他也擔心將軍忘記了初衷,困于功名利祿之中。詩中提到的“武皇”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詩人擔心李世民會再次召回將軍投入現實的政治事務中,而將軍的修道之路會因此中斷。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抒發了對將軍的敬佩、祝福和擔憂之情。通過對將軍生活的描寫,詩人探討了功名與修道之間的關系,并表達了對將軍前途的期待和對將軍迷失道路的憂慮。
“瓦榼尚攜京口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ì wǔ jiāng jūn yú yú háng tiān zhù gōng rù dào yīn tí jì
第五將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因題寄
jiāo lí huǒ zǎo wèi hé rú, wén shuō sháo chuān yǐ xià chē.
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說苕川已下車。
wǎ kē shàng xié jīng kǒu jiǔ,
瓦榼尚攜京口酒,
cǎo táng yīng xiě yǐng yáng shū.
草堂應寫潁陽書。
yì zhī dé yì xū chéng hè, wèi bì wàng jī biàn diào yú.
亦知得意須乘鶴,未必忘機便釣魚。
què kǒng wǔ huáng hái wàng sì, ruǎn lún zhēng rù wèn xuán xū.
卻恐武皇還望祀,軟輪征入問玄虛。
“瓦榼尚攜京口酒”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