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雨方知國色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帶雨方知國色寒”全詩
公子醉歸燈下見,美人朝插鏡中看。
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闌干。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牡丹》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牡丹》
艷多煙重欲開難,
紅蕊當心一抹檀。
公子醉歸燈下見,
美人朝插鏡中看。
當庭始覺春風貴,
帶雨方知國色寒。
日晚更將何所似,
太真無力憑闌干。
譯文:
牡丹花艷麗多姿,云霧繚繞,欲要開放卻又難。
花心紅蕊像一點紅檀香,需要小心呵護。
公子爛醉歸來,在燈光下看到了這美麗的花,而美人則在早晨插花時照鏡子看到了自己的容顏。
在花前,我才開始感受到春風的昂貴,而在花花世界中飽嘗了人間紅顏后,才體會到了美色的難得。
日晚,看這美麗的花,又有什么可以與之相比?太真美麗的花,我無力靠在闌干上贊美。
詩意和賞析:
《牡丹》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描寫了牡丹花的美麗和特殊的氣質。
詩中的牡丹花被描繪得非常艷麗多姿,但卻隱藏在云霧之中,使人難以抵達。作者用“艷多煙重欲開難”形容牡丹的美麗之處,既表現了牡丹的奇特和難覓之美,也暗含了人生的辛酸和無奈。此外,詩中的“紅蕊當心一抹檀”一句,神秘而含蓄地描繪出牡丹花心的紅蕊,給人一種神圣和珍貴的感覺。
詩的第三和第四句描寫了公子和美人分別在燈光下和鏡子前觀賞牡丹。公子在醉酒后在燈光下看到了牡丹的美麗,而美人則在早晨插花時照鏡子,看到了自己與牡丹的共通之處,這兩個情節相互呼應,一方面表達了牡丹花的美麗超越凡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交融。
詩的最后兩句“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提出了一個意象飽滿的描述,將牡丹美麗的外貌與美色的冷寂相對照,使整首詩意融貫、引人深思。
整首詩以牡丹作為切入點,通過對牡丹的描繪,展示了美與艷的辯證性。詩人通過表面的描繪反映了人世間美色的虛幻和渺茫,表達了對美的向往與失落。詩的結構優美,用詞精練,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是一首激發想象力和感悟的佳作。
“帶雨方知國色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ǔ dān
牡丹
yàn duō yān zhòng yù kāi nán, hóng ruǐ dāng xīn yī mǒ tán.
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一抹檀。
gōng zǐ zuì guī dēng xià jiàn,
公子醉歸燈下見,
měi rén cháo chā jìng zhōng kàn.
美人朝插鏡中看。
dāng tíng shǐ jué chūn fēng guì, dài yǔ fāng zhī guó sè hán.
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rì wǎn gèng jiāng hé suǒ shì, tài zhēn wú lì píng lán gān.
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闌干。
“帶雨方知國色寒”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