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吊遺魂野草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吊遺魂野草深”全詩
強停別騎山花曉,欲吊遺魂野草深。
浮世近來輕駿骨,高臺何處有黃金。
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負心。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燕昭王墓》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燕昭王墓
戰國蒼茫難重尋,
此中蹤跡想知音。
強停別騎山花曉,
欲吊遺魂野草深。
浮世近來輕駿骨,
高臺何處有黃金。
思量郭隗平生事,
不殉昭王是負心。
中文譯文:
燕昭王的墓
戰國時期的風云已難以追尋,
這個古墓中隱藏著昔日的足跡,我心中想要找個知音。
我將馬匹強行停在山間,花朝露氣,希望能感召到墓中的遺魂,
但野草叢生,深邃得我幾乎無法探尋。
近來世間浮華,輕易看輕英杰的名駿馬骨,
高臺之上又有何黃金可珍視?
思緒回想起郭隗平生的經歷,
他并沒有效忠于燕昭王,實在可謂是背棄了忠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唐代詩人羅隱對于燕昭王墓的懷念以及對于人世間的浮華與背叛的感慨。
詩人首先提到戰國時期的燕昭王墓,暗示了那個時代的榮光與輝煌已經消逝不再,如今尋找起來困難重重。詩人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知音,理解自己對于昔日輝煌的懷念。
接著詩人描述自己在墓地駐足,停下戰馬,觀賞山間的花朝露氣,希望能夠與燕昭王的遺魂對話。然而,野草叢生,使得詩人難以接近,并且加深了詩人對于昔日輝煌的無法復現的感嘆。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現代社會中的流俗和功利:人們對于英杰的名聲和財富變得浮躁,忽視了過去的英雄事跡。高臺之上的黃金象征著權力和財富,而詩人卻提出了疑問,質疑這些東西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最后,詩人回憶起了郭隗的事跡,郭隗本是燕昭王的臣子,但他沒有效忠,反而背棄了責任和忠誠,這讓詩人很是失望和憂傷。
整首詩流露出了詩人對于昔日榮光的懷念,以及對于現代社會的反思和失望。它以讀者對于歷史和傳統的人物和價值觀的懷念和緬懷為主題,通過對于戰國時期的昭王墓和詩人的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于歷史的尊重和對于現實社會的擔憂。
“欲吊遺魂野草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àn zhāo wáng mù
燕昭王墓
zhàn guó cāng máng nán zhòng xún, cǐ zhōng zōng jī xiǎng zhī yīn.
戰國蒼茫難重尋,此中蹤跡想知音。
qiáng tíng bié qí shān huā xiǎo,
強停別騎山花曉,
yù diào yí hún yě cǎo shēn.
欲吊遺魂野草深。
fú shì jìn lái qīng jùn gǔ, gāo tái hé chǔ yǒu huáng jīn.
浮世近來輕駿骨,高臺何處有黃金。
sī liang guō kuí píng shēng shì, bù xùn zhāo wáng shì fù xīn.
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負心。
“欲吊遺魂野草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