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關河空鎖祖龍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關河空鎖祖龍居”出自唐代章碣的《焚書坑》,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guān hé kōng suǒ zǔ lóng jū,詩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關河空鎖祖龍居”全詩

    《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作者簡介(章碣)

    章碣(836—905年),唐代詩人,字麗山,章孝標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進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長沙攜邵安石(廣東連縣人)來京,高湘主持考試,邵安石及第。

    焚書坑翻譯及注釋

    翻譯
    焚書的煙霧剛剛散盡,秦始皇的帝業也隨之滅亡,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也鎖守不住始皇的故國舊居。
    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山東群雄已揭竿起義,起義軍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讀書!

    注釋
    焚書坑:秦始皇焚燒詩書之地,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
    竹帛:代指書籍。煙銷:指把書籍燒光。帝業:皇帝的事業。這里指秦始皇統治天下,鞏固統治地位的事業。虛:空虛。
    關河:代指險固的地理形勢。關:函谷關。河:黃河。空鎖:白白地扼守著。祖龍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陽。祖龍:代指秦始皇。
    山東:崤函之東。一說指太行山之東,即為秦始皇所滅的六國舊有之地。
    劉項:劉邦和項羽,秦末兩支主要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不讀書:劉邦年青時是市井無賴,項羽年青時習武,兩人都沒讀多少書。

    焚書坑翻譯

      伴隨著書本(“竹帛”)化成青煙消散,“萬世帝業”的根基卻也淘空掉了。這是說贏政企圖用焚書的蠻橫手段來愚化民眾也許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權力根基(現代稱“政權的合法性”)卻也同時被毀壞了。

      不可一世的贏政指望依仗武力維持“萬世基業”,那只是一廂情愿罷了。祖龍:秦始皇。曰“祖”,暗含“子孫萬世為皇帝”的意思。關河:泛指拱衛京城(“祖龍居”)的天險,亦可引申為暗指秦空前強大的國家機器。

      你瞧:這坑(“焚書坑”)里的書灰還沒冷呢,山東就已經有反秦的“叛亂”了;而(終于覆滅強秦的)項羽劉邦等人也都不屬于“譏議朝政、蠱惑民心”的讀書人之列啊!后面這兩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對暴虐封建統治者的無情譏刺 。

    焚書坑鑒賞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集焚毀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歷史上一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是當年焚書的一個洞穴,舊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章碣或者到過那里,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一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夸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里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里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一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秦都咸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著,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一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后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此時江山易主,“祖龍”一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一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一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采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于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么,它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焚書坑創作背景

      秦始皇消滅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以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議,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燒毀圖書(醫藥、卜筮、農作書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圖使他的帝業延續下去。作者可能到過燒毀圖書的地方,耳聞目睹,有感而作。

    “關河空鎖祖龍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én shū kēng
    焚書坑

    zhú bó yān xiāo dì yè xū, guān hé kōng suǒ zǔ lóng jū.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kēng huī wèi lěng shān dōng luàn, liú xiàng yuán lái bù dú shū.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關河空鎖祖龍居”平仄韻腳

    拼音:guān hé kōng suǒ zǔ lóng jū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關河空鎖祖龍居”的相關詩句

    “關河空鎖祖龍居”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關河空鎖祖龍居”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關河空鎖祖龍居”出自章碣的 《焚書坑》,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