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藏見太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遮藏見太平”全詩
卻得蓬蒿力,遮藏見太平。
分類:
作者簡介(鄭谷)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中臺五題·牡丹》鄭谷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臺五題·牡丹
亂前看不足,亂后眼偏明。
卻得蓬蒿力,遮藏見太平。
譯文:
在亂世之前看不足,亂世之后眼界更為明晰。
卻能借助樸素的力量,隱藏自己并看到太平盛世。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亂世中保持透徹的眼光和堅強的心志。作者表示在動蕩和混亂的時代,人們往往無法看清真相,容易受到欺騙和迷惑。然而,亂世之后,人們對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能夠辨別是非,看到太平盛世。作者給予蓬蒿這種樸素植物,并將其比喻為人們內心的力量和智慧,它們能夠幫助人們隱藏自己,保持正直和清醒的思維,在混亂的世界中看到真相和太平的未來。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亂世和太平盛世的思考和觀察。詩中所提及的“牡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繁榮、富貴和吉祥的象征,而作者選擇用蓬蒿這種樸素的植物來對比,凸顯了詩中的主題:在動蕩和困難的時代,真正的力量和智慧來自內心的堅定和清醒。這首詩通過對比和隱喻的手法,展現了人在不安和混亂中仍能保持清醒和勇敢的一面。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希望,亂世過后的太平盛世更加珍貴和美好。
“遮藏見太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tái wǔ tí mǔ dān
中臺五題·牡丹
luàn qián kàn bù zú, luàn hòu yǎn piān míng.
亂前看不足,亂后眼偏明。
què dé péng hāo lì, zhē cáng jiàn tài píng.
卻得蓬蒿力,遮藏見太平。
“遮藏見太平”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