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誰擬殺身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知誰擬殺身酬”全詩
鳳蓋行時移紫氣,鸞旗駐處認皇州。
曉題御服頒群吏,夜發宮嬪詔列侯。
雨露涵濡三百載,不知誰擬殺身酬。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辛酉歲冬十一月隨駕幸岐下作》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在辛酉年的冬天,十一月份隨行到岐下作詩。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岐下行宮內的一幕景象。他曳著長裙,在殿宇的西頭談笑,突然聽到征鐃聲從皇帝的龍旗上發出。鳳尾冠正在移動,紫氣隨之流動。鸞旗停留在特定地點,象征著皇帝的領土。清晨,皇帝佩戴著御服,頒發命令給眾官員,夜晚時,皇帝下達詔令給宮嬪和列侯。三百年來,皇權象征的雨露滋潤了大地,但是誰會知道是有人盤算要以自己的性命來報酬這些?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岐下行宮的場景,展現了唐朝皇權的光輝和威嚴。作者描繪了皇帝巡幸的盛況,以及皇帝的權威和地位的象征物,如鳳冠、鸞旗等。詩中還反映了皇帝的權力范圍,早上頒發御旨,晚上下詔令,統治著全國。最后兩句詩以雨露涵濡為形象的表達,抒發了作者對權力的懷疑和對暗殺等陰謀的憂慮。整首詩描繪了唐朝皇權的榮耀和脆弱,并暗示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不知誰擬殺身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n yǒu suì dōng shí yī yuè suí jià xìng qí xià zuò
辛酉歲冬十一月隨駕幸岐下作
yè jū tán xiào diàn xī tóu, hū tīng zhēng náo cóng miǎn liú.
曳裾談笑殿西頭,忽聽征鐃從冕旒。
fèng gài xíng shí yí zǐ qì,
鳳蓋行時移紫氣,
luán qí zhù chù rèn huáng zhōu.
鸞旗駐處認皇州。
xiǎo tí yù fú bān qún lì, yè fā gōng pín zhào liè hóu.
曉題御服頒群吏,夜發宮嬪詔列侯。
yǔ lù hán rú sān bǎi zài, bù zhī shuí nǐ shā shēn chóu.
雨露涵濡三百載,不知誰擬殺身酬。
“不知誰擬殺身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