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此際湛然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那知此際湛然心”全詩
側聽空堂聞靜響,似敲疏磬褭清音。
風燈有影隨籠轉,臘雪無聲逐夜深。
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地爐》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地爐》
兩星殘火地爐畔,
夢斷背燈重擁衾。
側聽空堂聞靜響,
似敲疏磬褭清音。
風燈有影隨籠轉,
臘雪無聲逐夜深。
禪客釣翁徒自好,
那知此際湛然心。
中文譯文:
在地爐畔,兩顆星殘余的火焰,
夢醒了,背燈重重地擁上被。
傾聽一旁的空堂,能聞到寂靜的響聲,
仿佛在敲擊著疏磬,發出清脆的音韻。
風中的燈有著影子,隨著籠子的轉動,
冷冷的月光下,臘雪無聲地逐漸加深。
禪僧和釣翁都自得其樂,
不知道這時刻多么清澈的心境。
詩意和賞析:
《地爐》描繪了一個寧靜的夜晚場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禪意和深沉的內心世界。
詩中的兩星殘火,代表了昏暗中的微弱光芒,象征著人們夢想與希望的殘存。而夢斷背燈,追加了更多的思索和情感。背燈重擁衾,傳遞出一個人在寒夜中的孤獨和沉思。
接下來描述了冷靜的場景,空堂中的靜謐和疏磬的音韻,給人一種寧靜和安詳的心境。風燈有影隨籠轉,臘雪無聲逐夜深,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靜謐的夜晚。臘雪代表了寒冷的冬季和寂靜的環境。
最后兩句“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表達了詩人對內心深處清澈和平和感的追求。禪客釣翁是尋求精神寄托和滿足的代表,而他們并不了解這時的詩人內心的寧靜和洞察力。整首詩以靜謐的景象和修行者的心境為主題,體現了唐代詩歌的典型特點,即情感的內斂和將自然景物與內心境界結合。
“那知此際湛然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ì lú
地爐
liǎng xīng cán huǒ dì lú pàn, mèng duàn bèi dēng zhòng yōng qīn.
兩星殘火地爐畔,夢斷背燈重擁衾。
cè tīng kōng táng wén jìng xiǎng,
側聽空堂聞靜響,
shì qiāo shū qìng niǎo qīng yīn.
似敲疏磬褭清音。
fēng dēng yǒu yǐng suí lóng zhuǎn, là xuě wú shēng zhú yè shēn.
風燈有影隨籠轉,臘雪無聲逐夜深。
chán kè diào wēng tú zì hào, nǎ zhī cǐ jì zhàn rán xīn.
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
“那知此際湛然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