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筵上映春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探花筵上映春叢”全詩
黛眉印在微微綠,檀口消來薄薄紅。
緶處直應心共緊,砑時兼恐汗先融。
帝臺春盡還東去,卻系裙腰伴雪胸。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是唐代韓偓創作的一首詩。詩人在此詩中寫了自己在探花筵上欣賞春天景色的心情。
詩中,詩人用了寄托情感的手帛子作為詩篇的載體。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編織精美、柔軟光滑的繚綾之中,像是在給遠方的朋友一封特殊的信。詩人在這封小字封上,寫下了自己對春天的感慨。
詩人描繪了春天的景色,描述了朦朧夢幻的畫面。詩人將絲縷的繚綾比作花叢,并形容繚綾上有股微微的綠色,仿佛是美麗眉目的痕跡。詩人用凝脂般的紅色形容檀口的韻味。
詩人描述了心思纏結的感覺,就像是在織繡一樣。細心盤算、細致籌劃,詩人的心思緊緊地織在繚綾上。詩人又提到砑時(烤瓦的時候)恐怕會融化汗水,表達了自己在創作時絞盡腦汁的辛苦與擔憂。
詩人最后寫到春天將要過去,韶華已逝,象征著事情即將結束。然而,詩人卻用裙腰(指探花的封梧)和雪胸(指收獲的寶貝)來說明自己并未輕易離開,而是要將美好的回憶帶回去。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探花筵上觀賞春天的美景時的感慨與心情。通過描寫細致的景物和隱喻,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創作的苦苦思索,同時也表達了留下美好回憶的愿望。整首詩以細膩唯美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美麗,情感豐富而深沉,給讀者帶來思考和共鳴。詩人以織繡的手法將自己的心思寄托于繚綾之中,既顯示了詩人的技藝與心思,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珍愛和追求。整體而言,該詩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富有詩意的描寫,給人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探花筵上映春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zuò tàn shǐ yǐ liáo líng shǒu bó zi jì hè yīn ér yǒu shī
余作探使以繚綾手帛子寄賀因而有詩
jiě jì liáo líng xiǎo zì fēng, tàn huā yán shǎng yìng chūn cóng.
解寄繚綾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叢。
dài méi yìn zài wēi wēi lǜ,
黛眉印在微微綠,
tán kǒu xiāo lái báo báo hóng.
檀口消來薄薄紅。
biàn chù zhí yìng xīn gòng jǐn, yà shí jiān kǒng hàn xiān róng.
緶處直應心共緊,砑時兼恐汗先融。
dì tái chūn jǐn hái dōng qù, què xì qún yāo bàn xuě xiōng.
帝臺春盡還東去,卻系裙腰伴雪胸。
“探花筵上映春叢”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