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須含淚對殘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便須含淚對殘秋”全詩
不得回眸辭傅粉,便須含淚對殘秋。
折釵伴妾埋青冢,半鏡隨郎葬杜郵。
唯有此宵魂夢里,殷勤見覓鳳池頭。
分類:
作者簡介(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代小玉家為蕃騎所虜后寄故集賢裴公相國》韓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代小玉家為蕃騎所虜后寄故集賢裴公相國》,意思是替被蕃騎擄走的小玉寄給故集賢裴公相國的信。詩意是描寫了一個女子被外族擄走后的思念之情和無奈之感。賞析如下: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女子被蕃騎擄走后的境遇。她感嘆著動天的金鼓逼近著中原,無心學習之余,卻又苦悶得想去投水自盡。她不能回頭再看父母和親友,只能含淚面對殘秋和孤寂。她拗不過命運,與丈夫分離后只能帶著折斷的釵兒,埋葬在野外的青冢之上;她的半面鏡也隨著丈夫被殺害后一同埋葬。而她唯一的安慰是在夢中和幻影中殷勤地尋找并期待著再次與丈夫相逢的一天。
整首詩詞流露出主人公被擄走后的孤獨和無奈,通過描寫她內心的情感和回憶,體現了那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的特點。詩人韓偓以真摯的情感刻畫出小玉的境況,同時又表達了對傳統家庭和愛情的珍視和思念。盡管她與丈夫分隔兩地,但她仍然保持著對愛情的堅守和等待。整首詩詞給人以深深的哀傷和懷舊之感,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堅強的意志和對愛情的忠誠。
“便須含淚對殘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i xiǎo yù jiā wèi fān qí suǒ lǔ hòu jì gù jí xián péi gōng xiàng guó
代小玉家為蕃騎所虜后寄故集賢裴公相國
dòng tiān jīn gǔ bī shén zhōu, xī bié wú xīn xué zhuì lóu.
動天金鼓逼神州,惜別無心學墜樓。
bù dé huí móu cí fù fěn,
不得回眸辭傅粉,
biàn xū hán lèi duì cán qiū.
便須含淚對殘秋。
zhé chāi bàn qiè mái qīng zhǒng, bàn jìng suí láng zàng dù yóu.
折釵伴妾埋青冢,半鏡隨郎葬杜郵。
wéi yǒu cǐ xiāo hún mèng lǐ, yīn qín jiàn mì fèng chí tóu.
唯有此宵魂夢里,殷勤見覓鳳池頭。
“便須含淚對殘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