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方袍袖杖藜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紫方袍袖杖藜行”全詩
偶傳新句來中禁,誰把閑書寄上卿。
錫倚山根重蘚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應憐正視淮王詔,不識東林物外情。
分類:
作者簡介(吳融)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復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后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后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寄僧》吳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僧》
柳拂池光一點清,
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傳新句來中禁,
誰把閑書寄上卿。
錫倚山根重蘚破,
棋敲石面碎云生。
應憐正視淮王詔,
不識東林物外情。
譯文:
柳條輕輕拂過清澈的池水,
一位身著紫方袍,手持藜杖的僧人行走。
偶然傳來新的詩句到禁中,
誰將無事的書信寄給上卿?
僧人的錫杖倚在山根上,已經很重了,蘚苔都破了,
圍棋的聲音敲打在石面上,破碎的云朵隨之產生。
應該珍惜正視淮王的詔令,
卻不懂得東林的外物之情。
詩意:這首詩以寄給僧人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所處的困境的抱怨和無奈。作者感嘆自己的聲名已經聞名于京都,但是卻沒有機會到京都去,只能通過寄信的方式與京都的上層人物聯系。作者也用對僧人的描述,暗示自己的清高和超脫。詩人把自己比作抱著紫桐拐杖的僧人,形象生動,意境深遠。
賞析:《寄僧》寫出了作者吳融在困境中的內心痛苦和無奈。作者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寄給僧人的書信以及所期望的回應的渴望,以此抒發自己對命運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憂慮。詩中反映出一種渴望改變現狀,求得出頭的心情,同時也傳達出一種對生活和命運的反思。
詩人以一種輕松明快的語調,將自己的思緒展開,透過寄給僧人的書信,表達出自己對世事無常的思考,對人生追尋真理的渴望。詩意深長,意境優美,給人以深入思考和回味的余韻。
“紫方袍袖杖藜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sēng
寄僧
liǔ fú chí guāng yì diǎn qīng, zǐ fāng páo xiù zhàng lí xíng.
柳拂池光一點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ǒu chuán xīn jù lái zhōng jìn,
偶傳新句來中禁,
shuí bǎ xián shū jì shàng qīng.
誰把閑書寄上卿。
xī yǐ shān gēn zhòng xiǎn pò, qí qiāo shí miàn suì yún shēng.
錫倚山根重蘚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yīng lián zhèng shì huái wáng zhào, bù shí dōng lín wù wài qíng.
應憐正視淮王詔,不識東林物外情。
“紫方袍袖杖藜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