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落照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蒼茫落照昏”全詩
無人應失路,有樹始知春。
湖岸春耕廢,江城戰鼓喧。
儒冠解相誤,學劍盡乘軒。
分類:
作者簡介(吳融)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復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后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后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途中》吳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途中》是唐代吳融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旅行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在途中所見所感。
中文譯文:
一只船槳將我帶到了何處呢,
蒼茫的夕陽使人迷離。
沒有人應答我失去的方向,
直到看見春天之時才開始有了樹木。
湖岸上春耕已廢棄,
江城里戰鼓震耳欲聾。
儒冠被拆下戴上相誤,
修習劍術的乘坐馬車離開。
詩意與賞析:
《途中》通過畫面感極強的描寫,展現了旅途中的一種孤單和迷失感。詩中描寫了一個人漂泊在無邊無際的湖泊中,尋找著歸途的方向,夕陽下的蒼茫使人感到迷離和茫然。詩人通過描寫一棹歸何處、無人應失路的情景,表達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獨和迷惘。
與此同時,詩人又描寫了一些對比鮮明的景象,比如湖岸已廢棄的春耕和江城里喧鬧的戰鼓。這些景象烘托出詩人的孤獨和迷失,湖岸上的荒蕪與江城的繁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后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一種學子離開儒冠,學劍而去的情景。這種場景與之前描寫的孤寂和迷失不謀而合,暗示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思。
總的來說,詩詞《途中》通過獨特的描寫手法,以旅行為引子,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孤獨和對世俗的思考。詩意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蒼茫落照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ú zhōng
途中
yī zhào guī hé chǔ, cāng máng luò zhào hūn.
一棹歸何處,蒼茫落照昏。
wú rén yīng shī lù, yǒu shù shǐ zhī chūn.
無人應失路,有樹始知春。
hú àn chūn gēng fèi, jiāng chéng zhàn gǔ xuān.
湖岸春耕廢,江城戰鼓喧。
rú guān jiě xiāng wù, xué jiàn jǐn chéng xuān.
儒冠解相誤,學劍盡乘軒。
“蒼茫落照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