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語或傷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出語或傷時”全詩
用心常合道,出語或傷時。
擬作閑人老,慚無識者嗤。
如今已無計,只得苦于詩。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自述》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自述》是唐代杜荀鶴所作,描寫了作者追求幸福和真相的心情。詩意和賞析如下:
詩詞中寫道,“四海欲行遍,不知終遇誰”,表達了對未來的追求和期待。作者渴望通過周游世界,去尋找自己的歸宿,然而卻不知道最后會遇見什么樣的人和事,給人一種未知的懸念感。
然后,詩中提到了作者用心常合道,但有時言辭卻傷害了別人。這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性,即使本意是好的,但在處理與他人的交往中,也難免會說出傷人的話。這一點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接著,詩中作者寫道自己已經步入老年,卻感到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感到自己在學識上的匱乏。這種自卑和無能的感覺引發了一種羞恥感,覺得被不了解自己的人嘲笑。這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無法應對人生現實的無力感和內心的困惑。
最后,詩中作者表示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苦苦地寫詩來尋求釋放和安慰。這種無可奈何的狀態,通過寫詩來尋求心靈的慰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憂傷和失望。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傳遞了對未知未來的渴望,對自卑和困惑的內心斗爭,以及通過詩歌表達情感的求解。它展現了人的思索和無奈,喚起了讀者對自身情感和命運的思考。
“出語或傷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ì shù
自述
sì hǎi yù xíng biàn, bù zhī zhōng yù shuí.
四海欲行遍,不知終遇誰。
yòng xīn cháng hé dào, chū yǔ huò shāng shí.
用心常合道,出語或傷時。
nǐ zuò xián rén lǎo, cán wú shí zhě chī.
擬作閑人老,慚無識者嗤。
rú jīn yǐ wú jì, zhǐ de kǔ yú shī.
如今已無計,只得苦于詩。
“出語或傷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