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卻九華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高卻九華山”全詩
不知三尺墓,高卻九華山。
天地有何外,子孫無亦閑。
當時若征起,未必得身還。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經九華費征君墓》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經九華費征君墓》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凡是吊唁先生的人,多在荊棘叢生的地方受傷。不知道那三尺長的墓,竟高聳在九華山上。天地之間有什么能阻擋,子孫后代卻無事閑適。當初若有人發起追悼,未必能平安歸來。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逝去先生的悼念和對墓地所在的九華山的贊美。詩人認為吊唁者在前往墓地的路上會遭受許多艱辛和困難,而那座墓地卻高聳在九華山上,給人一種莊嚴和崇高的感覺。詩人通過對墓地和吊唁者的對比,反映出天地間的無限廣闊和人生的短暫,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珍惜眼前的安寧生活,不要輕易涉險。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唐代的山水意境,通過對墓地和吊唁者的對比,展示了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脆弱。詩人利用"三尺墓"和"九華山"這兩個形象,巧妙地表達了對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墓地高聳在九華山上,給人一種雄偉和莊嚴的感覺,而吊唁者卻要經歷荊棘之苦,表現了人生的艱辛和不易。詩人用簡潔的語言,點明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通過對生死的思考,深化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未來的思考。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通過對墓地和生命的對比,表達了對逝去者的悼念和對生命的思考。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輕易涉險。這種對生死、人生的思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也是杜荀鶴的作品所特有的。
“高卻九華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g jiǔ huá fèi zhēng jūn mù
經九華費征君墓
fán diào xiān shēng zhě, duō shāng jīng jí jiān.
凡吊先生者,多傷荊棘間。
bù zhī sān chǐ mù, gāo què jiǔ huà shān.
不知三尺墓,高卻九華山。
tiān dì yǒu hé wài, zǐ sūn wú yì xián.
天地有何外,子孫無亦閑。
dāng shí ruò zhēng qǐ, wèi bì děi shēn hái.
當時若征起,未必得身還。
“高卻九華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