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思雨露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咸思雨露和”全詩
也知賢宰切,爭奈亂兵何。
皆自干戈達,咸思雨露和。
應憐住山者,頭白未登科。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長林山中聞賊退寄孟明府》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林山中聞賊退寄孟明府
賊退此縣我常聞,殘民只有數人存。
知縣何時來此地,如何治理我敢問?
部下皆是擅放兵,民眾盼望雨露頻。
唯愿憐憫山中人,年老未能登科舉。
中文譯文:
長林山中聞賊退,意思是在長林山中獲悉了賊寇已經離開。
寄孟明府,是將這首詩寄給孟明府,請求他屆時來此地進行治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縣城里被賊寇肆虐后的景象。詩人描述了縣城中只有少數人幸存,表達了對殘民眾的同情和對亂兵的憤怒。詩人將希望寄托在孟明府身上,希望他能及時趕到這里進行治理,恢復社會秩序。
這首詩敘述了現實社會中的困境和對賢能官員的期望。詩人抨擊了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呼吁社會上的人們要關注山中居民的苦難,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解決問題,并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關懷。
整體來說,這首詩雖然篇幅不長,但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不公和苦難的關注,并通過詩歌的形式寄望于有能力的官員能夠及時解決問題,關懷山中百姓。同時,這首詩也展示了杜荀鶴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和對山中人民的同情。
“咸思雨露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lín shān zhōng wén zéi tuì jì mèng míng fǔ
長林山中聞賊退寄孟明府
yī xiàn jīn rú cǐ, cán mín shù bù duō.
一縣今如此,殘民數不多。
yě zhī xián zǎi qiè, zhēng nài luàn bīng hé.
也知賢宰切,爭奈亂兵何。
jiē zì gān gē dá, xián sī yǔ lù hé.
皆自干戈達,咸思雨露和。
yīng lián zhù shān zhě, tóu bái wèi dēng kē.
應憐住山者,頭白未登科。
“咸思雨露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