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在深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用在深山”全詩
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
破衲新添線,空門夜不關。
心知與眼見,終取到無間。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題會上人院》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會上人院》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城中的寺廟里,鼓聲和角聲響起,
僧人日間有閑暇。
必然能行走大道,
何必留在深山之中。
修補破舊的袈裟衣服,
空門夜晚不關閉。
心中明白眼所見,
最終達到無間境界。
詩意:
《題會上人院》表達了作者對僧人生活的思考和寄托。詩中描述了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寺院,僧人在白天享有閑暇的時間,作者認為只有在城市中才能真正實踐佛法,行走大道。他對僧人修行的動機提出了疑問,認為修行者沒有必要遠離喧囂的世俗,而是應該將佛法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詩中還提到了修補破衲的情景,寄托了對僧人修行的希望和對佛法的追求。最后,作者認為只有通過內心的體悟,才能真正領悟到無間境界。
賞析:
《題會上人院》展現了杜荀鶴對佛教修行的獨特見解。他以城中的寺廟為背景,通過對僧人生活的描繪,反思了僧人修行的動機和方式。他認為修行者不應該逃避現實世界,而應該在城市中實踐佛法,將佛教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詩中的破衲和空門的描寫,寄托了作者對僧人修行的期望和對佛法真諦的追求。最后,他強調了內心體悟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對心的洞察,才能真正領悟到佛法的境界。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了杜荀鶴對佛教修行的看法,以及對修行者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期望。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啟發性,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修行道路的思考。同時,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描寫和對比手法,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使詩詞更加生動有力。
“何用在深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huì shàng rén yuàn
題會上人院
gǔ jiǎo chéng zhōng sì, shī jū rì dé xián.
鼓角城中寺,師居日得閑。
bì néng xíng dà dào, hé yòng zài shēn shān.
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
pò nà xīn tiān xiàn, kōng mén yè bù guān.
破衲新添線,空門夜不關。
xīn zhī yǔ yǎn jiàn, zhōng qǔ dào wú jiàn.
心知與眼見,終取到無間。
“何用在深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