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無靜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四方無靜處”全詩
四方無靜處,百口度荒年。
白發生閑事,新詩出數聯。
時情竟如此,不免卻歸田。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寄同人》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同人》是杜荀鶴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身處貧困之中,生活困頓而無靜樂之地,但依然希望能夠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創作新的詩歌。詩詞表達了作者坦然接受現實的心態,不得不回歸田園生活,寄情于自然的淡然心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盡與貧為患,唯余即不然。
四方無靜處,百口度荒年。
白發生閑事,新詩出數聯。
時情竟如此,不免卻歸田。
詩詞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對貧困的無奈,但又表達了對貧困現狀的不向命運低頭的態度。四方無靜處,指的是作者無處安靜地居住,無法擺脫生活的不安和困境。百口度荒年,則描述了作者一家人在貧困中艱難生活。白發生閑事,指的是年老的作者還要被卷入繁忙的瑣事中,而新詩不斷涌現。時情竟如此,表示對當下社會狀況的無奈,不免卻歸田則是回歸田園與自然相依為命的選擇。
整首詩詞展現了作者對貧困現實的接受與無奈,同時以淡泊的心態對待,希冀通過創作詩歌來找到一絲慰藉和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詩詞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頌揚了田園生活的清凈與自由,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疏離感和對自然的向往。通過寫作,作者寄予情感,抒發思緒,表達了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勇敢。
“四方無靜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óng rén
寄同人
jǐn yǔ pín wéi huàn, wéi yú jí bù rán.
盡與貧為患,唯余即不然。
sì fāng wú jìng chù, bǎi kǒu dù huāng nián.
四方無靜處,百口度荒年。
bái fà shēng xián shì, xīn shī chū shù lián.
白發生閑事,新詩出數聯。
shí qíng jìng rú cǐ, bù miǎn què guī tián.
時情竟如此,不免卻歸田。
“四方無靜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