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就故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東歸就故鄉”全詩
苦集休開篋,清資罷轉郎。
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
定是浮香骨,東歸就故鄉。
分類:
作者簡介(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哭李頻員外(時在建川)》曹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哭李頻員外(時在建川)
出麾臨建水,下世在公堂。
苦集休開篋,清資罷轉郎。
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
定是浮香骨,東歸就故鄉。
譯文:
哭李頻員外(李頻是人名,員外是官職名,職位相當于員外官,即副職官員)(時在建川,指當時在建水)
履行使命離開家鄉,來到建水(建水指建川的地方)擔任公職。
雖有苦衷,卻無法停止履行職責,珍貴的財富被放棄,他不再做官。
在鬼門關(指瘴癘地區,因為瘟疫流行)失去了子嗣,遠離故土,只剩下一位孀婦。
李頻員外最終只變成了飄渺的香骨(即不復存在的尸體),回到東方故鄉。(此句表達了詩人對李頻員外的哀思和畏懼)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曹松寫給李頻員外的挽詩,以表達對他的哀悼之情。詩人描述了李頻員外在建水履行職務的一生,他將個人的利益置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之上,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人民默默付出。詩人對李頻員外的贊美和謳歌彰顯了他的忠誠和奉獻精神,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對廉潔奉公的期待。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述了李頻員外在瘟疫地區不幸失去子嗣的景象,以及嶺外只剩下一位孀婦的悲苦境遇。通過這些描繪,詩人表達了對李頻員外生命的脆弱和對死亡的恐懼,同時也傳達了詩人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故鄉的眷顧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李頻員外的哀思和敬慕之情,通過詩人的揭示和思辨,讓讀者感受到對李頻員外這位為人民默默奉獻的官員的敬重和敬仰,也讓人對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這首詩以平凡的人物展現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境界,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東歸就故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 lǐ pín yuán wài shí zài jiàn chuān
哭李頻員外(時在建川)
chū huī lín jiàn shuǐ, xià shì zài gōng táng.
出麾臨建水,下世在公堂。
kǔ jí xiū kāi qiè, qīng zī bà zhuǎn láng.
苦集休開篋,清資罷轉郎。
zhàng zhōng wú zi diàn, lǐng wài yī qī shuāng.
瘴中無子奠,嶺外一妻孀。
dìng shì fú xiāng gǔ, dōng guī jiù gù xiāng.
定是浮香骨,東歸就故鄉。
“東歸就故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