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入鋤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荒冢入鋤聲”全詩
廢巢侵燒色,荒冢入鋤聲。
逗野河流濁,離云磧日明。
并州戎壘地,角動引風生。
分類:
作者簡介(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送進士喻坦之游太原》曹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北方邊疆險阻不盡,旅途中充滿了詩人的憂愁。廢棄的鳥巢被蟻蠶侵蝕,荒蕪的墳墓里傳出了耕耘的聲音。迂回的河流渾濁不清,離云的磧地陽光燦爛。并州的軍事要塞地,戰角的吹動引來了風的呼嘯。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好友的形式,描繪了喻坦之作為進士前往太原的旅途中所經歷的艱險和遼闊的北方邊疆景色。通過描寫廢棄的鳥巢、荒蕪的墳墓以及迂回的河流等景物,將詩人內心的憂愁情緒與北方邊疆的荒涼景色相結合,表達出對友人的離別之情和對北方遼闊無垠的景觀的感嘆和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描述北方邊疆的景色,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對友人離別的思念之情。詩中的廢巢、荒墓、渾濁的河流等形象烘托出北方邊疆的荒涼景象,暗示了友人離開了繁華地帶,來到了邊疆險地,讓人為之惋惜。整首詩以北方的景觀為背景,通過描寫具象的景物,傳達出詩人的情感和對友人的虔誠之情。同時,詩人運用了邊塞景色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對友人前程未卜的思慮和對北方百姓艱難生活的關切。整首詩通過極簡而獨特的描寫方式,展示了唐代士人對友人離別和北方邊陲困境的深入思考,從而賦予了詩歌更深層的意蘊。
“荒冢入鋤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ìn shì yù tǎn zhī yóu tài yuán
送進士喻坦之游太原
běi bǐ zhēng nán jǐn, shī chóu mǎn qù chéng.
北鄙征難盡,詩愁滿去程。
fèi cháo qīn shāo sè, huāng zhǒng rù chú shēng.
廢巢侵燒色,荒冢入鋤聲。
dòu yě hé liú zhuó, lí yún qì rì míng.
逗野河流濁,離云磧日明。
bīng zhōu róng lěi dì, jiǎo dòng yǐn fēng shēng.
并州戎壘地,角動引風生。
“荒冢入鋤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