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置遠山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傳置遠山蹊”全詩
片陰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鬢發愁氛換,心情險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識子規啼。
分類:
作者簡介(蘇颋)
蘇颋(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仆射蘇瑰之子。蘇颋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后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颋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并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后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颋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謚文憲。
《曉發方騫驛》蘇颋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早晨從方騫驛出發,
沿著偏遠山蹊傳送,
龍鐘不慎踩到澗泥。
天空的陰影常常預示著雨,
微弱的陽光已經產生了彩虹。
鬢發逐漸被憂愁氛圍所替代,
內心感受著危險的迷徑。
此刻才知道去往蜀地的人們,
通過子規的啼聲得知了方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曉發方騫驛》描繪了早晨從方騫驛出發的情景。詩人通過詩中的景物和感受,表達出他內心的情感和對旅途的思考。
首先,詩人描述了沿著偏遠山蹊前行的情景,描繪了腳踩到澗泥的聲音,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其次,詩人通過描寫天空的陰影和微弱的陽光,表達了片陰常作雨的預兆和微照已生霓的美麗景象,傳達了一種動態的氛圍。
然后,詩人轉而描寫自己的內心感受,他的鬢發逐漸被憂愁氛圍所替代,心情陷入了迷失的困境。這一描寫展示了詩人內心的焦慮與迷茫。
最后,詩人通過提到子規的啼聲,表達了他對蜀地的向往和對前行方向的確認。子規在中國文學中有著預示好兆頭的象征意義,詩人從其啼聲中得到了向蜀地前進的線索。
整首詩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感受的表達,既展示了旅途的困苦與艱險,又傳達了對未知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期待。
“傳置遠山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ǎo fā fāng qiān yì
曉發方騫驛
chuán zhì yuǎn shān qī, lóng zhōng cù jiàn ní.
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
piàn yīn cháng zuò yǔ, wēi zhào yǐ shēng ní.
片陰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bìn fà chóu fēn huàn, xīn qíng xiǎn lù mí.
鬢發愁氛換,心情險路迷。
fāng zhī xiàng shǔ zhě, piān shí zǐ guī tí.
方知向蜀者,偏識子規啼。
“傳置遠山蹊”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