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臺日照愁成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懸臺日照愁成水”全詩
發匣身沈古井寒,懸臺日照愁成水。
海戶山窗幾梳綰,菱花開落何人見。
野老曾耕太白星,神狐夜哭秋天片。
下國青銅旋磨滅,回鸞萬影成枯骨。
會待搏風雨泬寥,長恐莓苔蝕明月。
分類:
作者簡介(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古鏡篇》陳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古鏡篇》是唐代詩人陳陶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紫皇玉鏡蟾蜍字,
墮地千年光不死。
發匣身沈古井寒,
懸臺日照愁成水。
海戶山窗幾梳綰,
菱花開落何人見。
野老曾耕太白星,
神狐夜哭秋天片。
下國青銅旋磨滅,
回鸞萬影成枯骨。
會待搏風雨泬寥,
長恐莓苔蝕明月。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古鏡的形象,展現了時間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古鏡為中心,通過描繪它的形態和經歷,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荏苒。詩詞開頭提到了紫皇玉鏡,鏡上刻有蟾蜍字,象征著古代的神話傳說和神秘的氛圍。紫皇玉鏡已經墮落在地上千年,卻依然散發著光芒,展示了它的不朽和生命力。
詩人接著描述了古鏡被遺忘的情境。鏡子被放在冷淡的古井中,發匣沉入井底,寒氣襲人。懸臺上的陽光映照著古鏡,形成了愁苦的水影,暗示著歲月的滄桑和人事的悲歡。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古鏡所見所聞。海上的漁戶、山中的窗戶,幾度打扮和修飾過,但沒有人真正領略到鏡子中的景象。菱花開放和凋謝,只有古鏡見證了這一切。詩中還提到了野老曾經在夜晚種植著太白星,神狐在秋天的夜晚哭泣,這些隱喻著歲月的變遷和人事的無常。
最后兩句表達了古鏡的荒涼和無用。下國的青銅鏡已經磨滅,回鸞的影子也變成了枯骨。詩人預感到它將面臨風雨的洗禮,擔心莓苔的侵蝕會使明月的光芒黯淡。
整首詩詞通過對古鏡的描繪,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變遷。古鏡作為一個象征,展示了它的堅韌和不朽,同時也映照出人事的滄桑和無常。通過這種對鏡子的描繪,詩人喚起讀者對于時光流轉和人生的思考,傳達出一種深沉而悲涼的情感。
“懸臺日照愁成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jìng piān
古鏡篇
zǐ huáng yù jìng chán chú zì, duò dì qiān nián guāng bù sǐ.
紫皇玉鏡蟾蜍字,墮地千年光不死。
fā xiá shēn shěn gǔ jǐng hán,
發匣身沈古井寒,
xuán tái rì zhào chóu chéng shuǐ.
懸臺日照愁成水。
hǎi hù shān chuāng jǐ shū wǎn, líng huā kāi luò hé rén jiàn.
海戶山窗幾梳綰,菱花開落何人見。
yě lǎo céng gēng tài bái xīng, shén hú yè kū qiū tiān piàn.
野老曾耕太白星,神狐夜哭秋天片。
xià guó qīng tóng xuán mó miè,
下國青銅旋磨滅,
huí luán wàn yǐng chéng kū gǔ.
回鸞萬影成枯骨。
huì dài bó fēng yǔ jué liáo, zhǎng kǒng méi tái shí míng yuè.
會待搏風雨泬寥,長恐莓苔蝕明月。
“懸臺日照愁成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