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名山立翠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西塞名山立翠屏”全詩
千尋鐵鎖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
匹婦頑然莫問因,匹夫何去望千春。
翻思岵屺傳詩什,舉世曾無化石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周)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進士(《乾道四明圖經》卷一二)。乾興元年(1022)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仁宗寶元二年(1039)又以虞部員外郎知無錫縣(《咸淳毗陵志》卷一○)。慶歷中知明州(《實慶四明志》卷一)。又嘗知撫州(清光緒《撫州府志》卷三五)。皇祐四年(1052)致仕,歸荊南(《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八《送光祿王卿周致仕歸荊南》)。
《西塞山二首(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隸也)》王周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塞山二首(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隸也)》是唐代詩人王周創作的詩歌。詩人以寫實的筆觸和哲思的意境,描繪了西塞山的景色及所寓意的人生哲理。
詩中提到的“西塞山”是指西塞山,現在被稱為“道士磯”,是當時隸屬于興國軍的大冶縣內的一座山。詩人以“濃嵐橫入半江青”描繪了山中云霧彌漫的景象,暗示出山勢險峻、神秘莫測,與山水的優美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結合。
在第三、四句中,詩人描述了從山上的石壁上保存著“道者”的形象。這里的“道者”指的是修行者、隱士、道士等,他們通過修煉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詩中提到的“千尋鐵鎖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表達了一個人的修行之路并不容易,需要自己摸索領悟,而且有時候并不能完全了解修行者的真正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詩中,詩人采用對比的手法,通過描述一個頑固的婦人以及一個匹夫對待千春的態度,來寓意詩人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平凡人生的領悟。
最后兩句“翻思岵屺傳詩什,舉世曾無化石人。”則給人一種獨特的想象力,詩人通過描述山中保存著的“道者”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于修行者這種精神存在的贊嘆和尊重。一方面表現了隱士修行者在人世間存活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們超越時間的存在。
總之,《西塞山二首(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隸也)》通過對西塞山景色及其寓意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修行之路的思考,以及對超越世俗的境界的崇敬和贊美。
“西塞名山立翠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sài shān èr shǒu jīn wèi zhī dào shì jī, jí xīng guó jūn dà yě xiàn suǒ lì yě
西塞山二首(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隸也)
xī sāi míng shān lì cuì píng, nóng lán héng rù bàn jiāng qīng.
西塞名山立翠屏,濃嵐橫入半江青。
qiān xún tiě suǒ wú yóu wèn, shí bì kōng cún dào zhě xíng.
千尋鐵鎖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
pǐ fù wán rán mò wèn yīn, pǐ fū hé qù wàng qiān chūn.
匹婦頑然莫問因,匹夫何去望千春。
fān sī hù qǐ chuán shī shén, jǔ shì céng wú huà shí rén.
翻思岵屺傳詩什,舉世曾無化石人。
“西塞名山立翠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