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隨金磬泥清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散隨金磬泥清秋”全詩
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
分類:
作者簡介(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后薛濤居于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后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于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制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后人仿制,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聽僧吹蘆管》薛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聽僧人吹奏蘆管,清晨蟬兒啼鳴,傍晚鶯兒悲悵,他的話語真誠,手指靈活嫻熟。放下梵書,一起欣賞這美妙的音樂,如同金磬的聲音敲擊泥土一般,清雅秋意盎然。
詩意:這首詩以僧人的蘆管演奏為切入點,表達了作者在聽聞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寧靜。通過聽聞蟬和鶯的聲音,作者進一步深入思考音樂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詩中也融入了對僧人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表達能力的贊賞。
賞析:這首詩詞以寥寥數語勾勒了作者與音樂的親近和共鳴。從蟬兒的嗚咽到鶯兒的愁悵,作者通過描繪這些自然之聲,將琴音和簫聲似的僧人的吹奏技藝賦予了一種神秘和心靈的力量。整首詩字數不多,但卻抓住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感悟,用簡練而細膩的語言讓讀者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以及大自然的美好。同時,通過比喻“散隨金磬泥清秋”,作者表達了音樂和大自然的融合與共鳴,以及音樂的純凈和高雅。整首詩的意境清新、素雅,字里行間透露出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展現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細膩觀察和深刻感受。
“散隨金磬泥清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īng sēng chuī lú guǎn
聽僧吹蘆管
xiǎo chán wū yè mù yīng chóu, yán yǔ yīn qín shí zhǐ tou.
曉蟬嗚咽暮鶯愁,言語殷勤十指頭。
bà yuè fàn shū liáo yī nòng, sàn suí jīn qìng ní qīng qiū.
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
“散隨金磬泥清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