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知愧稻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空知愧稻粱”全詩
霧深迷曉景,風急斷秋行。
陣照通宵月,書封幾夜霜。
無復能鳴分,空知愧稻粱。
分類:
作者簡介(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同張二詠雁》駱賓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張二詠雁》是唐代詩人駱賓王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描寫雁的飛行為主題,具有深厚的詩意和抒情的色彩。
唼藻滄江遠,銜蘆紫塞長。霧深迷曉景,風急斷秋行。陣照通宵月,書封幾夜霜。無復能鳴分,空知愧稻粱。
詩的中文譯文:
從遠處看到青色的江河,飛過紫色的邊塞。濃霧掩蓋了清晨的景色,狂風裂開了秋天的行程。陣陣光照亮了通宵的月亮,卷起了幾夜的霜寒。再也無法鳴叫分隊,只能默默感到愧疚。
詩意和賞析:
《同張二詠雁》以雁的群飛為主題,通過表現雁在極寒的秋天中飛行的形象,揭示人生的無常和飄忽不定。詩人通過描繪滄江、紫塞等具象景物,營造出廣闊的空間感和滄桑的氛圍,使讀者迅速融入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
詩中的“唼藻滄江遠”表達了雁隊越過遙遠的江河,湮沒在茫茫大地的景象。而“銜蘆紫塞長”則描繪了雁在寒冷的邊塞地區停歇的場景。詩人巧妙地運用視覺和聲音的形容,使讀者感受到了雁在寒冷和艱辛中的狀況。
詩中隱含了一種既惋惜又自嘲的情感。無論是“霧深迷曉景”還是“風急斷秋行”,都展現了雁在艱難環境中的堅韌和奮斗。然而,“無復能鳴分,空知愧稻粱”表達了一種無能為力和自責的情感,雁已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鳴叫分隊。這也隱喻了人生中某些事情難以改變,無論我們多么渴望。
總的來說,《同張二詠雁》通過描繪雁的飛行場景,以及雁在寒冷的秋天中所經歷的種種困難,抒發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詩中的意境深遠,既有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又有人生哲理的探討,體現了唐代詩歌的特點和文人的個人感悟。
“空知愧稻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zhāng èr yǒng yàn
同張二詠雁
shà zǎo cāng jiāng yuǎn, xián lú zǐ sāi zhǎng.
唼藻滄江遠,銜蘆紫塞長。
wù shēn mí xiǎo jǐng, fēng jí duàn qiū xíng.
霧深迷曉景,風急斷秋行。
zhèn zhào tōng xiāo yuè, shū fēng jǐ yè shuāng.
陣照通宵月,書封幾夜霜。
wú fù néng míng fēn, kōng zhī kuì dào liáng.
無復能鳴分,空知愧稻粱。
“空知愧稻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