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載筆登麟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非載筆登麟閣”全詩
若非載筆登麟閣,定是吹簫伴鳳臺。
路傍桃李花猶嫩,波上芙蕖葉未開。
分明寄語長安道,莫教留滯洛陽才。
分類:
作者簡介(于季子)
[唐](約公元六八五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武后垂拱初前后在世。工詩。咸亨中,(公元六七二年左右)登進士第。武后稱制,官司封員外郎。季子所作詩,今僅存七首于全唐詩中。
《早春洛陽答杜審言》于季子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早春洛陽答杜審言》這首詩是唐代詩人于季子所作,詩意表達了對友人杜審言的思念之情并寄托了自己的心愿。
詩中描述了梓澤的年光時而來,時而去,暗指著友人杜審言在洛陽和長安之間頻繁往來。其中的“杜霸游人去不回”指的是杜審言在游歷過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礙,導致無法及早返回洛陽。
詩人表示如果不是杜審言親自上麟閣(麟閣為洛陽城中的一處高臺,象征著權勢與榮譽),那就一定是他吹簫(指詩人自己)來伴隨著鳳臺(洛陽城中的另一處高臺,象征著娛樂和享受)。這里表達了詩人對杜審言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詩中描繪了路旁的桃花、李花還嫩,水中的蓮葉還未開放,這暗喻著春天剛剛到來,大地上萬物剛剛復蘇,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最后兩句“分明寄語長安道,莫教留滯洛陽才”,詩人希望杜審言能盡早回到洛陽,不要在長安停留太久,以免耽誤了在洛陽的創作和相聚之事。
這首詩情感深沉而細膩,通過對杜審言行蹤的描述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自己追求自由和快樂的心愿。景物描寫生動活潑,融入了對春天的描繪,更加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文譯文如下:
梓澤年光往復來,杜霸游人去不回。
若非載筆登麟閣,定是吹簫伴鳳臺。
路傍桃李花猶嫩,波上芙蕖葉未開。
分明寄語長安道,莫教留滯洛陽才。
賞析:
這首詩在短短的八行中,通過景物描寫和言語抒情表達出了濃郁的情感。作者通過描述春天的到來,寄托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示了對自由和快樂的向往。詩意深遠而樸實,平凡中透露出對友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詩人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描繪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景物與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整體而言,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深情的思念之情,其中所展示的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了唐代詩歌獨有的藝術特色。
“若非載筆登麟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ǎo chūn luò yáng dá dù shěn yán
早春洛陽答杜審言
zǐ zé nián guāng wǎng fù lái, dù bà yóu rén qù bù huí.
梓澤年光往復來,杜霸游人去不回。
ruò fēi zài bǐ dēng lín gé,
若非載筆登麟閣,
dìng shì chuī xiāo bàn fèng tái.
定是吹簫伴鳳臺。
lù bàng táo lǐ huā yóu nèn, bō shàng fú qú yè wèi kāi.
路傍桃李花猶嫩,波上芙蕖葉未開。
fēn míng jì yǔ cháng ān dào, mò jiào liú zhì luò yáng cái.
分明寄語長安道,莫教留滯洛陽才。
“若非載筆登麟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